身份证号码:13043219870716XXXX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同时人们对工民建筑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工民建筑中经常会用到的材料就是混凝土,但在施工中会遇到裂缝的现象,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建筑外观和质量,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本文就对工民建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于公民建筑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混凝土在公民建筑中的使用非常的广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工民建筑中由于施工问题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的外观和质量,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现对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
1、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材料自身特性因素
作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自身的一些因素直接造成日后的开裂。在混凝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水泥,通过水泥遇水后的黏性将骨料调和在一起。水泥遇水之后会和水发生水化作用,放出大量的热量。在体积较大的混凝土中,由于水泥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而水化热又无法及时的散发出去,造成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而混凝土的表面的热量散发较快,因此温度较低,这就使得混凝土的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差,在不均匀温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往往大于混凝土自身的强度,最终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除此之外,混凝土中骨料、水泥以及各种外加剂的使用比例也对混凝土裂缝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配合比不合理,就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硬化过程当中出现超负荷的收缩,造成裂缝的产生。
1.2现场监督控制的因素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到工民建筑混凝土工程的质量,这就使得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专业的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没有对混凝土进行严格细致的监督,很有可能造成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给日后混凝土裂缝埋下隐患。例如,在进行混凝土载荷计算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出现遗漏的情况,这就需要监督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解决。如果缺乏监督,就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负荷不足,而造成日后使用过程中的裂缝的产生。同时监督人员还要做好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对各种材料的配合比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
1.3设计不够合理
对我国现在使用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混凝土设计当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而且有很多相关建筑设计人员都没有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工作人员对于裂缝宽度的设计把握也不够准确,很容易就会造成建筑混凝土产生结构裂缝的现象。同时,也正是由于相关人员忽视了这个现象,很容易就会使得配件和材料不合理,造成建筑物物件无法长期承担荷载,那么就会大大增加了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
2、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具体方法
2.1施工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内部各种原材料对整体施工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首先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概率,可优先选择低热混凝土,从而避免混凝土硬化环节水化热导致的混凝土结构裂缝。同时在水泥类型选择使其,可选择普通的硅酸盐水泥,并通过对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规模分析,选择适宜的硅酸盐水泥拌和量。一般来说,在混凝土结构裂缝施工过程中,可控制硅酸盐水泥用量在279kg/m3左右;其次在生产混凝土用水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洁净的地下室、自来水,避免有害离子超出标准限度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同时在碎石选择方面,应结合混凝土和易性要求,利用相关试验用具对其压碎后强度进行适当检测,选择合理的碎石粒径及等级。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应尽量选择空隙小且强度高的碎石类型,从而保证工民建混凝土结构施工环节资源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在同一个料场可能存在不同批次的沙土,因此在沙土选择时,应根据沙土批次的区别进行逐一检测,保证沙土质量。
2.2工地试验监督
工程实验监督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手段,分为两步:首先是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每天工地进行混凝土搅拌前,试验室必需检验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而对于现场的施工监督则要有常规控制,以保证每次施工都能按照实验室出示的配合比数据进行。其次是对完整施工技术的实验。实验方式主要以开展试验段的施工为主,为了保证施工的碾压程序、碾压速度等能够有足够的技术指标,保证裂缝不产生。所以要针对一部分施工进行实验,确定达到要求压实度时的碾压遍数,确定压实厚度和混合料的松铺系数,验证没计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确定含水量拌和的控制,确定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组合,确定作业段的合适施工长度。
2.3加强结构施工过程控制
在开展施工工作的时候,阶段施工控制同样能够起到裂缝控制的效果。为此,首要工作便是进行搅拌和实验。基于建筑物结构原有的特点,并将方案自身的特点考虑进来,以此逐步确定具体配比。通常来说,应当优先选择稳定性较高且强度较大的混凝土。由于水灰比同样会对混凝土搅拌造成影响,所以在开展拌和施工的时候,理应针对石料原有的含水量以及沙土的含水量展开深入分析,并依次予以调整,以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预期。在具体施工的时候,还需要参照混合配比实验的要求进行处理。以此作为基础,可以对于具体施工标准进行明确,从而能够对碾压工作的全部流程展开详细分析,并确定最终压实标准版,确保混凝土自身的厚度可以达到规定水平。除此之外,在开展入模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具体入模的温度展开合理控制,防止会有温差过大,从而造成干缩问题出现。基于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了解,一般入模的实际温度不能够超过28.1度。然而由于施工工作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整体组成模式非常复杂,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便需要参照空气温度展开计算。如果有偏差情况产生,则需要逐步降低水温以及碎石温度。之后再参照具体测温点的布设情况,对中心位置、边缘位置以及中心边缘位置的温度变化状况予以深入分析,进而确保温度的控制效果能够达到预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导致裂缝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基于这一情况,相关施工人员理应提高重视程度,及时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以此展开有效处理,进而提升工程项目的综合水平,防止裂缝出现。
参考文献:
[1]吉天庆,韩占岭.工民建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17(8):89-89.
[2]李饶英.工民建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8(12):00045-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