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促进思维成长--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吴双双
[导读]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地添加学生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地添加学生活动,积累活动经验。"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就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供了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本文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为例,浅谈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P34-35《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知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啦!
师:回答的声音真响亮,那咱们开始上课吧。
师:小朋友们,瞧,这是一条彩带,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手测量纸带的长度,那你会用手测量出这条彩带的长度吗?谁来试一试。
师:老师要找两位坐的端正认真听讲的同学上来试一试。
(生上台演示)
师:其他小朋友,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测量方法对不对?
师:两位小朋友,你妹测量出来有几拃?
生:比5拃多一点点。
师:比5拃多,我们可以这样记。(板书:手:5+)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测量过程好不好呀?好在哪?不好在哪?
生:(对上台同学的测量过程进行评价)
师:嗯,你观察的真仔细。是的,测量之前,首先我们要找到起点;然后一个紧挨一个,头尾相连;还要记得做记号;一直测量到终点才能结束。
【预设:用其他方法测量】
师:哎,那除了用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长度呢?
生1:用小棒量,看看有几根小棒长。
师:好方法,还有吗?
生2:……
师:咱们的小朋友真聪明,是的,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就要使用几样常见又不同的物体来进行测量。(板书: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师: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4样常见的物体。这是?(出示小棒)
生:小棒。
师:用小棒怎么测量呢?
生:用小棒去摆一摆,看看有几根小棒那么长。
师:这是什么呢?(出示橡皮)
生:橡皮。
师:用橡皮的哪里去测量呢?怎么测量?
生:长一点的那里,用橡皮摆一摆,看看有几个橡皮那么长。
师:是的,用橡皮测量时,一定要选择长一点的这条边。
师:这又是什么呢?(出示回形针,说说测量方法)
师:最后这一样是什么呢?(出示小立方体)
生:小立方体。
师:用小立方体怎么测量呢?
生:用小立方体去摆一摆,看看有几个小立方体那么长。
1.测量桌面的长度,交流汇报
师:咱们的小朋友真聪明,测量方法学会了,那接下来,请接受第一关挑战:测量桌面长度,听清楚挑战规则。同桌俩人合作,从四样物体中,选择一样测量出桌面的长度,把测量结果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两位小朋友合作的又快又好,开始。
(同桌合作测量桌面长度)
师:你们选了哪样物体,测量结果是什么?
(生汇报,“我们组选的是XXX,发现桌面长度有几个XXX那么长”多提问几组,将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表格,根据这组测量结果,这些桌子一样长?
生:一样长。
师:是的,测量的物体一样,测量结果一样,那这些桌子肯定也是一样长的。


师:哎,再来看一看,这个测量结果要比这个大,是不是桌子更长一些呢?
生:不是的,因为橡皮比小棒短,所以测量的次数变多了;而小棒比橡皮长,所以测量的次数变少啦。
师:谁听明白啦?
生:因为橡皮比小棒短,所以测量的结果更大;而小棒比橡皮长,所以测量的结果变小啦。
师:你真会倾听,也就是说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结果能不能进行比较?
生:不能。
2.四选一,测量书的长度,交流汇报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接下来,请接受第二关挑战:测量书的长度,听清楚挑战规则。同桌俩人再次合作,从四样物体中,选择一样测量出书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像老师刚才那样填在相应的表格当中,比一比,这一次哪两位小朋友合作的又快又好。
(同桌合作测量书的长度)
师:你们组选了哪样物体,测量结果是什么?
(生汇报,多提问几组,将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表格,根据哪一组测量结果,可以发现这些书本是一样长的?
生:用橡皮测量的这一组。
师:还有吗?
生:从小棒的测量结果中还能有同样的发现。
师:真会思考。我们分别可以从这一组测量结果和这一组测量结果中发现这些书是一样长的。哦,老师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如果要比较,一定要选择用相同物体测量出的结果拿来比较才可以,是吗?
生:是的。
师:那用回形针测量出的书本长度和用小棒测量出的书本长度能进行比较吗?
生:不能,因为回形针比小棒短,所以测量的次数变多了;而小棒比回形针长,所以测量的次数变少啦。
(三)对比讨论,课堂留疑
师:上节课我们用手测量了纸带的长度,发现结果各不相同,有3拃的、有4拃的、有5拃的、有6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用物体测量了纸带的长度,发现测量结果都很相近,你觉得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测量出的结果更准确?
生:物体。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物体的长度不变,而手的长度是不同的,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所以用物体测量更准确。
师: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的手长短都不同,所以一拃的长度也不同,用手测量出的结果就五花八门了;而用物体去测量,长度是固定的,所以测量结果也很相近,也更准确一些。
        成长型思维强调,智力和能力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由基因决定,而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进行培养和提升,即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有更强的心理弹性和抗挫力,他们乐观积极,敢于挑战。跳出舒适圈会让大脑神经产生新的联结,迎难而上持续努力会让这些联结更紧密。实验研究表明,当学生被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时,他们会更注重学习本身(而不是成绩)、在失败时更容易克服和坚持、能够从学习中享受更多乐趣,并能在实际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测量,在实际操作中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桌子与书本的长度: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讲了活动规则,然后开始小组活动了,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时选择让每个小组用四中物体回形针、橡皮、塑料棒、立方块进行测量,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不少小组都已完成了用两到三种物体进行测量。
        于是我在后面的班级上采用提供四中物体来测量,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两种,结果各组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测量的活动,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与研讨。
        在研讨的环节孩子们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