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属于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属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许多学生都存在比较低沉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重视度不高,导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流失于形。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信息化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常见问题;教学措施
0、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已经有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保障今后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受重视度并不高。对此,探讨信息化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硬件设施不齐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想要保持高质量水平,就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有独立的操作设备。虽然近些年随着教育部门对于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教育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关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教学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也间接制约着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1];其次,教学方式单一。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现状来考虑。但是因为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导致整体教学方式都比较片面和固定,教师无法丰富且合理的应用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直观、形象的特色,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再次,学生差异突出。在新课程教育环境之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应当得以体现,教学的需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教学环境以及典型的特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措施,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教学方式,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保持高质量特征。但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觉得简单,提不起注意力,部分学生听不懂、不会操作,最终导致差异越拉越大,整体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强化教学趣味
兴趣属于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属于学生内在动力的直接表现。兴趣可以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也具备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兴趣的激发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并结合实际生活需求,促使学生可以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应用,并自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windows教学期间,因为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再加上界面存在呆板、枯燥的特征,导致学生很难实现对所学内容的高兴趣参与。对此,教师便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内容,教师可以借助windows自带画笔图开展作画教学,期间可以先列举一些教师自己预先制作好的图画,可以是某个动画人物也可以是某个玩具,在课堂教学期间先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后续自主操作中保持高积极性。
2.2优化信息化教育环境
在新课程环境之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应当处于一个相对优质的环境。在教学借助丰富的内容以及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保障整体教学质量水平[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环境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学习魅力。
首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应用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探究结合趣味活动,如游戏、竞赛、互动或者是任务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其次,可以借助各种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励,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实践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开放性或趣味性的任务,以此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后是构建一个团体结合个体的学习空间,基于新课程教育的需求,以学生个体参与兴趣作为基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开展一个关于修改图片的创意活动,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选取一张自己觉得可以修改的图片,在图片修改完成后将成果与原图一同展示,并以创意、趣味为基础进行竞赛,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2突出信息化教学特色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借助网络化课堂空间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拓展性。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活动的优化,应用综合性与特色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世界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先构建一个课堂参与性的教学机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师生互动与同伴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效果,促使学生看恶意达到一个相互互动、相互推动的教学作用。之后便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3]。例如,可以布置一个关于网页制作的操作任务,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个已经制作好的网页,并提出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网页,操作要求涉及到:1、选定主题并在网络中搜寻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2、将收集到的材料插入到网页当中;3、设置网页的背景、页面以及边框促使网页更好看;4、插入音视频。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相应的资料,同时根据资料丰富网页内容。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非常强烈,在学生操作能力得以培养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2.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的合理落实是保障患者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基于课堂教学环节的需求以及优化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基于学生个性化特征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4]。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设置自学的空间与要求,如自主性的学习word与excel。之后在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效果,并基于互联网学习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探索积极性的激发。另外,还可以借助自主、相互之间的评价方式,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促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观摩与学习,并基于相互评价实现问题的及时发现,从根本上降低或杜绝同类型问题的反复发生,提高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重要性不断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期间,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教学措施,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构建一个互动性的教学课堂,突出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以及探索能力的激发,保障小学信息技术综合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教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阚小花.关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思考[C]//2018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0.
[2]肖静.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8,31(22):34-35.
[3]何存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4(11):244-245.
[4]耿新锁.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