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阿拉伯国家高校间交流的现状及影响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李伟
[导读] 人文交流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人文交流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高校间的教育交流是双方人文交流的重要产物。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人文交流日趋紧密多样,成果丰硕。当前,中阿教育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高校间交流与人才互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与长久的合作意义。中国为阿语在中国传播、汉语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合作;人文交流;影响
        一 中阿高校间教育交流的历史回顾
        中阿国家关系历史源远流长,目前,中国与全部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打开中国在中东外交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条件。政治交流离不开文化交往,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中,双方的文化教育交流也贯穿始终。新中国成立不久后,便展开于阿拉伯国家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五六十年代,中国先后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与对象国建立经济、文化关系,签署合作协议,互派学者学习对方语言与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往逐渐恢复正常,其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后,迎来了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该时期中国与科威特、黎巴嫩、科摩罗、约旦、阿曼、利比亚、吉布提、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有了实质性合作,并建设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大批中国学生被派往对象国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入九十年代,中国与沙特和以色列建交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推向了更高层次。至此中国与全部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相继与埃及、叙利亚、苏丹、沙特等国建立友好协会,并于2004年建立“中阿合作论坛”,协会的建立、论坛的创办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尤其是教育交流打开新窗口,提供新平台。
        二 中阿高校间教育交流的发展与现状
        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多元带动了人文交流的活跃,特别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不断加速,领域持续扩大,方式更加多样灵活,这大大推动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人文交流尤其是教育交流与人才互动方面。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校间教育交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派留学生
        多样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留学。无疑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东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在华阿拉伯留学生人数目前已经超过2万,而赴阿拉伯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目前也已超过3000名,这一数目与2010年相比,几乎翻一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批批学者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如埃及、苏丹、叙利亚、伊拉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学成归国,服务国内语言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统计[   http://www.jsj.edu.cn/n1/12018.shtml。],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国认可的52个留学国正规学校名单中埃及有23所公立大学13所私立大学;阿尔及利亚12所公立大学;阿联酋13所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向埃及、突尼斯、苏丹、也门等十多个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此外,也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自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的专业主要为汉语、经济学、建筑、农业、电子、计算机、新闻、生物、化学、医学、国际政治等。
        2.开设阿语汉语专业或办学点
        当前阿拉伯国家的汉语热和中国的阿语学习者逐渐增多使得双方的对象国语言专业设置数量和办学点越来越多。以下是截至2020年阿拉伯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的基本信息一览表:


        截至到2020年1月,中国先后在12个阿拉伯国家设立了17所孔子学院、3个孔子课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多个阿拉伯研究中心,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近2万名官员和技术人才。中阿双方语言教学,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中国已经和埃及、科威特、黎巴嫩、摩洛哥、约旦专门设定了互换奖学金计划。中国与埃及等国签订了中埃互相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协议,设置了互派留学生的教育交流制度。此外,中国政府,地方政府,孔子学院,中国大学和企业还向来中国留学的国外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奖学金。
        比如:目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阿斯旺大学等10所大学相继开设了中文系,就读学生达2000余人。埃及开罗的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有非洲大陆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汉语教学基地,四年制的中文系本科在校生600余名。在著名的宗教学府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等四所高等院校,也有300名学生在专门学习汉语语言文化。而海湾地区阿联酋沙特本土的汉语教学试点也正迅速推进。目前,成立于2006年的阿布扎比哈姆丹·本·扎耶德公立小学,是阿联酋乃至海湾地区第一家引入中文教学的公立小学,学校采用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三种教学语言,在校学生673名,教职员工百余名。
        截至2019年底中国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有四十余所:北京5所,分别为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1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2所,为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辽宁1所,为大连外国语大学;黑龙江3所,分别是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广东2所,分别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山大学;重庆1所,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1所,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陕西1所,为西安外国语大学;青海1所,为青海民族大学;吉林2所,为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浙江3所,为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夏3所,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银川能源学院;河南1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甘肃3所,为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江苏省1所,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等。上述院校均设有本科,部分院校设有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学位。
        3.访问、交流及学术研讨
        自从1954年中国向埃及开罗大学派遣教师后,1955年又派出7名学生赴埃及留学,学习阿拉伯语及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届时,许多阿拉伯国家向中国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自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多,文化互访与交流也日益增多。
        教育高层互访机制、校际研讨会、青年学生交流,频频不断。涉及的主题有21世纪的教育、素质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等。此外,“汉语桥”和中央电视台阿语大赛和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各类翻译比赛都成为展现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育和中国的阿拉伯语教育水平、积极推动双方青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汉语桥”中文比赛先后在埃及、沙特、约旦、苏丹、阿联酋、巴林、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设立过赛区,在中阿关系和双方各领域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正在出现“汉语热”。这一系列富有活力的文化交流展示,激发了学习者的热情,拉近了双方校际交流与合作。而2016年底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系列访问,无疑推动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教育交流更高、更快、更有效的发展。
        三.中阿高校间教育交流的影响及贡献
        1.有利于培养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双边人文交流提供人才支持。
        高校间的教育交流为培养和培训各类经济型人才,尤其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培养既了解本国国情、又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沃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校间的教育交流无疑对精通汉语和阿拉伯语的双语人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培养精通双语,通晓双方文化的高端人才培养,进而为双方经济合作提供便利。
        2. 有利于消除文化误解,创造良好的外交的人文环境。
        沟通与交流是消除误解、增进了解的有效手段。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校间教育文化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双方文化互通、文明互融,消除文化误解,进而为双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3. 有利于引进国外教育信息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走出去”对于本国教育知识和信息资源是有益的补充。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通过高校间教育交流,共享人文与理工学科的先进知识,互相为对象国培训优良产业的精英,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共同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也为中阿双方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提供沟通的桥梁和推动引擎。
        4.有利于打造文明互鉴的基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人文交流本应通过人员间的交流与互访,从而达到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为目标。因此,在人文交流机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进文化活动的交流,这就包括中华文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间的对话与互鉴。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包澄章.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基础及挑战. 《西亚非洲》 2019年第一期.
[3]《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 7 月 11 日。
[4]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 年第 1 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http://www.jsj.edu.cn/n1/12018.shtml。
[6]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org/index.html。

作者简介:李伟(1987-06),男,汉族,吉林辽源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阿拉伯社会与文化方向研究。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阿拉伯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WY2018060-B)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