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而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耦合机制,让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深度融合、高效契合。本文结合皖北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借鉴其他地方一些做法的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乡村治理的路径: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机制建设:转变乡村治理模式,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软实力;
关键词: 乡村治理;基层社会 ; 治理建设 ;治理体制
前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乡村治理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整合,既要盘活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乡村积淀的现代治理资源,又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村的底线思维,还要用好乡村社会历久不衰、传承至今的治理密钥,推动形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多元并蓄的乡村治理格局。
一、阜阳市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介绍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求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2019年12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候选名单的公示通知》,其中阜阳市界首市1个乡镇和2个行政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此次入选单位分别为界首市舒庄镇、界首市光武镇黄寨村和界首市代桥镇刘寨村。近年来,舒庄镇、黄寨村和刘寨村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开展基层治理,推动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产业发展有序,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最近几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阜阳市在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乡村治理效果明显,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宜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
二、皖北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正在瓦解,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靠风俗习惯、人伦道德治理乡村的传统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冲击之下,乡村社会迎来个体化时代,个体逐渐从制约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特殊范畴如社区、家庭、亲属等中抽离出来。[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28.]个体进入“去传统化”阶段,以往的道德约束机制渐渐失去作用,乡村公共规则和治理规范失去效用,乡村生活由“道德化”滑向“功利化”,文化传统解体,公共规则失威,公共精神凋零,由此而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乡村秩序难以规范。[ 吴理财,刘磊.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与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8(2),12-13.]随之而来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契约精神、公平正义理念和权利意识的新型人际关系正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治理效果不佳
一直以来,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伦理道德和村规民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依靠道德约束的德治或者单单依靠法律的治理效果都不佳。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过程难免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乡村治理的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到美好乡村的建设。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单独依靠道德或者纯属从法律角度解决,有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尊重事实,从多角度解决,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由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方面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体制也不健全,治理模式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严重影响乡村的治理效果。
(三)乡村治理中环境治理问题依然突出
皖北地区气候干燥加上以农业为主,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春天的杨柳柳棉造成的环境污染,农忙季节燃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尤其是阜阳界首市,很多地下水污染严重,不能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引用,除此之外,农村的生活垃圾脏乱差的污染以及乡镇企业的排污问题都是皖北乡村环境治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除此之外,皖北地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也比较短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皖北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村民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缺乏环保意识,这些给乡村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化加剧了民工浪潮,村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离开乡村,到城市中寻求机会,而在外求学的青年学子学成后大多也选择留在城市,妇女、老人和儿童成为乡村社会的人口主体,乡村内生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精英的流失不仅造成的农村空心化,而且造成农村精神面貌的缺失,比如: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给乡村治理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不仅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载体不丰富、方法单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地方特色和创新;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村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三、皖北乡村治理的路径
(一)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 出台相关基层治理管理办法和引导性政策
基层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可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有利于当地乡村治理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的管理和约束村民行为。比如奖惩制度,以便更好的激励基层工作人员,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尤其是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污染惩治等方面,皖北应当根据乡村治理过程中在环境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办法,加强宣传和引导,为乡村治理在环境保护方面提供法律上的制度保障。
2.加强人、财、物方面的供给,加快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人民吃饭的问题,安徽是农业大省,因此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而且要加强人、财、物全方位的供给,增加覆盖范围,重点是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在教育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城乡教师师资交流制度,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在医疗方面:进一步完善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础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做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二)机制建设:转变乡村治理模式,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1、完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管理制度
必须打破权威治理主体的束缚,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促进乡村治理由一元化的权威主导向多元化的共同治理转变。[ 伍春杰 郭学德.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与化解路径[J].领导科学,2019,(4).]建立更加完善的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管理制度,为纠纷的双方提供更加科学的处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调解中心,引入调解管理机制。让当事人可以在政府的督促之下开展各项调解,尽量在诉讼之前就能解决问题,发挥出司法服务的重要作用。
2、构建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和目标,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手段和保障,德治是乡村治理的根基和补充。现代乡村治理不能只靠法律,需要坚持三治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模式。
3、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基层党组织是国家治理中的基层政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担任“第一书记”制度,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基础治理水平。
(三)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软实力
1、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的作用,增强乡村文化的再认同
乡贤在个人人品、道德修养、品学才能等方面都受到大家敬重和推崇,他们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人文精神,乡贤的个人成长历程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励他人成长。大多数乡贤都热爱公益,关心民生,弘扬社会主义新文明。中国历来都有乡贤治村、官绅共治的传统,乡贤在经济、威望、权力、文化、社会资本等方面都有优势,将其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当中成为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困境的有效法式之一。[ 徐琴.困境与路径: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研究淑萍[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8,(11),102-1034.]
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看,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新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文化与价值体系,推动乡村社会善治。[ 杨琴,黄智光.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J].理论观察,2017,(1),104.]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一种以文化为治理方式的“软治理”,有利于乡土重建,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提高乡村治理的软实力。
2、繁荣乡村文化,提升基层文化软实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新的乡村文化。让农村不再成为记忆中的画面,而是真真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让农村变成文化繁荣,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家园。
皖北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实际情况,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以习俗为主题的活动。乡镇政府可以带领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比如开办乡村艺术节、乡村文艺汇演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传统庙会、节日等宣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孔剑寒.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的乡村治理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4),35..
基金项目: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皖北乡村治理创新体制研究”(FSK2019025)
阜阳市全市党校系统2020年度科研课题“阜阳市乡村治理创新体制研究”(FYDXKT202030)
作者简介:刘凤云(1984-),女,安徽涡阳人,法律硕士,中共阜阳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和行政法学。]以此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引起村民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关注和重视,增加对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