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带动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李贵波
[导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在双创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双创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大局。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强弱。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品质的重担,有必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着重分析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育构建的意义,论述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原则,提出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一直都是高校的重任。近年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对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服务国家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对此,双创背景下,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构建中,应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含义与构建的意义,知晓构建的原则,进而才能够找寻有效的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新为理论支撑,以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为载体,通过学生实践,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含义包含:首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当前,许多学生之所以无法适应社会竞争与工作压力,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使部分学生虽然就业,但思想上听从领导安排,对工作毫无创新意识。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学生实践能力低下,使其空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加以引领,进而促进学生满足社会發展需要。

2、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意义
2.1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的国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方针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国力的需要,实现全民共富,构建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必然要求。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有必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进而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2.2实现高等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目标是,以培养适应建设、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素养技能人才为标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通过课程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别要注重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这一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提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平台,使学生运用所学去发现、分析、解决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3.1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年级等多层人才跨越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从单一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多元化、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武装学生,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同时,高校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性,形成课堂教学模式、校园活动模式、课外实训模式、社会实践模式,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培养计划,以点带面,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社会教学的相融合,发挥高校引领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体系
高校在创新创業教育体系构建历程中,应立足于专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丰盈专业课程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更好地了解、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双创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中的开展,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了解,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例如:相关于农、医、工、理课程类知识,要侧重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研制;相关商经、人文课程类知识,要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想,鼓励学生创办公司,为学生创办工作提供条件与支持,进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此外,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相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定期为学生开展国内外创新成果讲堂、创新创业大讲堂等。
3.3构建创新创业实训环境
一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模拟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希望。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构建模拟创新创业实行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开展市场调查活动,根据学生岗位发展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打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并且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融入到实训平台中,运用自身所学开展实训活动,教师实时监督与指导,进而增强创新创业模拟平台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双创背景下,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在互联网平台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为学生与企业构建交流平台,实现两者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增强学生专业化知识与技能,还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需要,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提供了技术的支持。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学生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大都选取创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由于部分因素及个人因素,多数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以失败告终,虽然在失败中学生积累较多的经验,但使学生资金受到一定的损失,进一步影响学生创业自信心。而高校为学生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弥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足情况,不仅减少学生创业资金的损失,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借助互联网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资源,满足学生创业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找寻相关的项目进行创业,通过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对创业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数据,使学生借助数据,将网络中的项目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同时,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学生准许创业失败,并且这种失败对学生创业资金损失很少,使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进而增强学生现实创新创业能力。

4、结语
高校学生作为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群体,有必要提升学生各项能力与素养。在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是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更是祖国未来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进而使学生为祖国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勇凯.“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01)
[2]黎永键,关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Z1)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
[4]刘小娣.“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7(03)

本论文主要用于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SJGZY2019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