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角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朵娟
[导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大众式基础教育模式。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大众式基础教育模式,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其中特殊学生群体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这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较容易产生异常,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和谐社会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因此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视角;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
        引言
        尽管特殊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据一小部分,但因为群体的特殊性,如果教育工作者未加以重视,没能针对性进行有效指导辅助,可能会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学习及生活上遇到一些问题,成为大学生中弱势群体,最终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甚至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演变出现,因而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注意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1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分类
        群体相对于个人而言,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但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针对于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所产生的典型问题,本文所讨论的特殊学生群体是相对于高校内普通大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特殊学生群体有心理学角度的共性,也有个别案例自身背景的特殊性。很多学者都在按照自己所研究的案例为背景,结合家庭情况、生活条件、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心理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不同的分类研究。现在,学术界对于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较为普遍的分类是: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群体、后进生群体、心理障碍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群体。
        1.1学习问题
        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或者学习特长技能,学习的优良是衡量一名大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对于长期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将予以留级或退学处理。据调查:学习问题突出的学生,一部分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角度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学生主观意愿对学习有向往,但由于报考等条件限制并没有选择心仪的专业,或因所学专业与想象不符,既往学科学习环境影响下无法深入学习,从而导致成绩落后、挂科、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另一部分为自身约束力差、受到社会多元素冲击难以控制,这类学生由于离家在外,对于父母的约束产生抵触,渴望自主生活,却没有自控力,因对社会充满好奇心,渴望投入社会活动,没有意识到学业的重要性,频频出现逃课现象,最终跟不上学习进度而自暴自弃。
        1.2生活问题
        特殊学生群体的生活问题在大学校园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多数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感受到压力,特殊群体的学生由于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或家庭缺失的原因,这些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普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同学的关心和讨论较为敏感和脆弱,通常情况下不愿意敞开心扉,更不愿与周围同学交往、相互了解。在长期过度的自我保护和自卑心理作用下,这类特殊学生群体很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造成一系列生活上的问题,严重的则产生心理问题。
        1.3经济问题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和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状况,多数是因为家庭贫困造成的,国家为此健全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帮扶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学生有书可读,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经济困难对于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来说是沉重的包袱,更是精神的枷锁,如若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很容易误入歧途,虚荣攀比、走上网络信贷的陷阱甚至诈骗犯罪的道路;各贷款平台对大学生开放,1000-20000元的贷款额度不等,学生一旦接触不能及时归还便要背负高额的贷款利息,更无法投入校园学习生活中。但也确实不乏勤学刻苦、自主创业的贫苦学生,品学兼优,靠着国家的资助政策支持的同时,勇于开拓进取,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丰盈。
        1.4心理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应接不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而言,每一项都会成为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分为先天形成的和后天造成的两种类型。

先天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来源于家族遗传性心理疾病,后天造成的有可能来自于异性朋友的交往、家庭的分离、升学的压力、社交的、经济方面的甚至是曾经受到刺激对心理产生影响变化的。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需要特别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度都会引发心理问题的扩大甚至爆发,这些情绪上的、心理上的变化会在特定情况产生偏激行为,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难以继续就读。
        2各类特殊学生群体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措施
        2.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近年来,国家、社会、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辅导员要详细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通过奖助贷补和其他社会捐助,真正解决应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其二:积极向学生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其三:多方面收集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机会;其四: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坚持“扶贫”“扶心”“扶志”相结合;其五:发挥贫困生“榜样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强、自立意识。
        2.2学业困难学生
        其一: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学业困难的原因,共同制定学习目的和措施;其二:成立班级互助小组,实施学习标兵、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为“朋辈帮扶员”,带动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其三:建立并实施学业预警机制。针对丢失一定学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与预警,达到紧螺丝,促学习的效果。其四:辅导员要及时与任课老师、学习互助组成员沟通,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适时给予监督,提高学习自主性。其五:坚持定期与家长联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学业。
        2.3心理问题学生
        其一:辅导员要延长“触角”,坚持进宿舍、进班级、进课堂与宿舍同学、班级干部联系,深入掌握特殊学生的情况,以便尽早干预,及时疏导。其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利用健康教育月和网络平台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简单的自我调整和帮助他人调整,具备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三: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保持联系,一旦学生有异常情况,以便学生接受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其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积极融入集体。
        2.4其他特殊类型学生
        习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是人生“拔节孕育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期正处在思维和情感不成熟、不稳定性阶段,针对违纪学生群体教育引导是关键;对感性受挫的学生,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关键;对生理问题学生要尊重人格,积极创造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走出自卑阴影,树立自信,做生活中的强者。
        结语
        特殊学生群体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内容,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服务,教育及管理工作时间跨度长、工作内容复杂,只有以全面的爱心及耐心对待学生,细致负责地落实好各项工作,才能完善好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家长及学生更加放心,也让教育事业向更加光明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国忠.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
        [2]刘绮婷.浅谈高校“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
        [3]刘绮婷.浅谈高校“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
        [4]杨浩强,贺艳洁.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科教文汇,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