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重点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浅谈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家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正确教育方法
小学是学业的启蒙阶段,正处于培养纪律性,树立道德规范,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城市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特别溺爱,家长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农村的小学生则与之相反,不是家长给予他们好的期望,而是老师给他们很高的期盼。因此农村的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更应该格外重视学生当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表现和行为习惯,以及使用适当的方式给予纠正。
一、 农村小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良好品德行为养成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小的过错行为。 学习上表现为:课堂上不专心,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不规范等。 思想上表现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更是厌学等。三是他们辨别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识别是非,导致他们盲目追求与模仿。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由于一些不良外部条件的影响,通过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客观方面找原因,也要从主观方面找原因。
(一)、从外部的客观原因来看
第一、是家庭教育,它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不正确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就给小孩沾染了坏作风;父母的打骂、溺爱使孩子产生畸形性格等。在大部分农村,可能说是没有家庭教育,在父母的眼中,教育孩子那是学校的事,也导致了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与倾向的产生。
第二、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好的认知渠道影响,导致学生的一些盲目追求,让学生萌发不良的思想、行为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等一些传媒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电视节目污七八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一些认识。再如我工作的小学是一所偏远落后的山区小学,就有一些不好的风气——打工风。村子里多数人都去打工挣钱,这是好事呀!然而在学生心中有了这样一道印痕:谁的姐姐哥哥去打工每月能挣一千多元呢!我再大一点就好了,可以去打工了!学生呀好羡慕,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第三、是学校教育方面,在一浪高过一浪地教育教学改革中,部分地区仍然没有一个合理评价体制。虽说教师要教书育人,“分数”仍然是学生与老师的命根,这也是造成学校忽略了育人,侧重点是教好书,只有学生成绩上去了,才是一个好教师。
(二)、从内部的主观原因来看
第一、思想道德与社会阅历上肤浅片面的认识和无知。如对于“遵法守纪”的要求,学生就可能认为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与监管,必须要按要求做;而到社会等其他环境就无所谓。
第二、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抵抗诱惑的能力。如学生明明知道不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是不对的,但因为电视好看、各种游戏好玩,而控制不了自己,结果没有完成作业等等。
二 、浅析问题的纠正措施
无论哪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虽然问题的内容不同,但是影响极其不好,后果也很严重。老师应该时时关注,高度重视,及时纠正。
往往就因为那几个学生,班级整体荣誉差。有时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失去了信心。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该是可以矫正过来的。在教化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入手。
(一)、重视家庭教育
1、提高思想认识,把教育孩子放到家庭重要位置。家,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父母,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为此,家长应提高思想认识,教育好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自己的责任。把教育好孩子放到家庭的一个重要位置,当作头等大事。必竞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面面具到的教育,一个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
2、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前面也提到家庭教育的不正确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中就给小孩沾染了坏作风;父母的打骂、溺爱使孩子产生畸形性格,甚至扭曲心理。
3、家庭教育也要向学校一样,体现出全面教育。知识技能、生活自立能力、社会经历等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家庭教育也要体现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在农村,很父母在家中不过问孩子的学习,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在家整天看电视、玩耍也不管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4、社会实践教育要靠家庭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他必须要有亲身体验。如我工作的小学,学生几乎就在学校,家,村这个圈中,他们连乡镇上都很少去,更不用说县城。他有好的生活体验吗?因此家长应在出门时,尽可能把孩子带上,让他们多去体验外面的生活,多长见识,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二)、学校教育是关键
1、充分利用传统道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尊老爱幼,明礼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是我们人生价值观的标准。古时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现代有雷锋的为人民服务,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典故都充分的说明了中国传统道德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作用。每个人身边发生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各种事例都是活教材,在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学生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上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处处以自己为是,缺乏集体观念。在班集体中,喜欢受到表扬,但一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而认为教师有偏心,同学厌弃自己。由此,他们会对教师抱着沉默、怨恨等态度,不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与习惯。
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家庭教育。在信任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一种坦诚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学会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教师平时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多用好的典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家长应该把学生的不良势头消灭在萌芽阶段,让学生从小就受到正确的指引。同时让学生不接触各种不良行为的影视作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经过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宽容的态度,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