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杜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翻开历史的画卷,尘封在潮湿烟雨里的诗词,被后世的人一一探寻。那些穿越时空的诗词,在千万人内心盘旋,那些极具魅力的人,在千万人的梦里重现。我想很多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苏东坡,在无涯的时光里,我们以各自的方式与他相逢,纵是雪泥鸿爪也好,一蓑烟雨也好,大江东去也好,成竹在胸也好,千古遗爱也好,南渡北归也好,到底意难平,便是驱使万千的人为他写下万千的文字。
关键词:苏东坡 偶像 真仙 善生活者
一、雪泥鸿爪
苏东坡是一个千古偶像,他的魅力穿过了千百年的时光;苏东坡是一个世界偶像,他的魅力跨越了国籍和种族。苏东坡离开眉州老家,初出政坛。他因欧阳修的赏识才得以出众,随后又在王安石变法中举起了反对旗——《上神宗皇帝书》,学者指出他反对的不是变法本身,而是反对变法太急。后来又介绍了那一首千古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原本飞鸿是在天上飞的,却是“飞鸿踏雪泥”。后来遭遇乌台诗案,他的人生陷入了第一个低谷。初出眉州,苏东坡是一个自负才气的人,他才华横溢但不懂得收其锋芒。他作《和子由渑池怀旧》,飞鸿是在天上飞的,他以飞鸿作喻,实在是显现其自信。他的所言所行正是一个年轻的人自恃才情的表现,那时候未经多少世事,不懂得低调,不懂就会有人前仆后继的教你懂透,所以人不懂得低调做人,麻烦自然是接踵而至,只有受到打击之后才明白原来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既自然亦可怕。苏东坡陷入了乌台诗案,差点连命都丢了,在狱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害怕,这是人的自然反应,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是惧怕死亡的,不过,天不亡他,他注定要在颠肺流离中大放光彩。
二、一蓑烟雨
苏东坡被贬黄州,也意味着他的人生开启了另一篇章。贬谪黄州,他自觉萧索万分,心如槁木,不过这也是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适应黑暗。刚刚接触黑暗,总是最难以忍受的。就像人一直处于黑暗里,他就不会觉得多痛苦,一旦见过了光明他才会开始思考命运的不公。一直顺风顺水的人是最不能承受打击的,就像是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的人,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来自世界的美好和温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世界也会残忍以待。苏东坡之前就是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的人,所以乌台诗案的贬谪对他的打击,我们可想而知。人在夜里卸下了理性,完完全全的成为了感性的动物,喜可以抵致狂,忧可以达致殇。苏东坡在深夜梦醒,在无尽黑的夜里感到了彻骨的寒凉和难以言说的孤独,那一首绝唱便是他内心的哀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个人处在黑暗里,能够另辟蹊径,找到出路,将会是涅槃般的重生,如果只是一味的在黑暗里痛苦沉沦,往后余生也只有风霜雨雪相伴罢了。苏东坡陷入了黑暗,痛苦也好,失落也罢,他最终还是历经内心的曲路,拥有了完整的自我,坦然面对世界。他乐呵呵地面对苦日子,用人间的烟火气排解内心的苦闷,发现生活的乐趣。他雅可与陈慥彻夜聊佛法,和继连和尚下棋,俗可与百姓闲谈,又将“东坡饼”推广于市场,他可谓是人间的真仙,能上亦能下,乐得逍遥。
三、大江东去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东坡写自己在沙湖途中遇雨的感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场偶然的雨,使得他真正悟了,这是自我突破也是自我超越。人有时候会在突然之间明白许多道理,透析多少世事,所谓顿悟,大抵不过如此。成败皆空,宛若江上之雾,须臾即散。苏东坡同友人泛舟月夜,从怀古的悲咽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体现了他思想的超脱,自然、佛、道,仿佛融为一体,在他的身上做到了那种“不如吃茶去”的潇洒,他达到了自由天真的境界,所以他身虽陨,名却可延千年。他在黄州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算凄凄惨惨。因为他天生是一个乐观的善生活者,他不像一些文人将自己幽禁在自己营造的理想世界里,一旦脱离了理想,受到了现实的冲击,他们多半就会选择自戕。苏轼是仙,但是他是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热爱美食,也爱钻研美食,他甚至还写下了一篇《猪肉颂》,十足的接地气了。他受人喜爱的特点还在于他的“真”,人一生难得一个“真”字,他的“真”在于他得意时能与民同乐,失意时也能怡然自得,他被人捧为仙,但是他却是信奉的回到人间,这又使得他的身上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一个雅俗共赏的人,无论如何都是有趣的。那一首《临江仙》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能看出东坡先生的飘逸之风,解脱之情,尤其是那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当时县官以为苏轼逃跑了派人到处找他,没想到他正在自家床上呼呼大睡。从这一点来看,东坡其实是个很清醒的人,他虽然飘逸潇洒,却看得清现实,他的做法是一种千古表率,生活中的现实和理想的诗意是分开的,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为生活奔波劳累,也要将理想的诗意珍藏。如果我们将两者混淆,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理想主义者困于理想之中,刻意避开了生活的现实;现实主义者局限于世俗琐碎之中,忘却了诗和远方。这两种人都是不完整的,前者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一旦脱离,自己的价值系统在现实中坍塌,便是现实使得人肝肠寸断,最后自戕;后者在充满头屑和油脂的“一地鸡毛”里,细算柴米油盐的点滴,在世俗和功利的浪潮下,放纵自己,沉沦到无以解脱。
四、成竹在胸
真正的艺术是不粉饰,不卖弄的,《黄州寒食帖》便是如此。真正的艺术是不分国界、种族的,它传递的美学意义穿越种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光芒,苏东坡就是如此。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东坡迷”?因为苏东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不过多的追求完美,又正是不完美成就了他艺术般的完美。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美学价值,他传达的是整个人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哲学。现下的世界和社会,正是物欲横流,我们需要一些高雅的东西来洗涤心灵。前人之为,若流风之回雪,所以那些君子之交,雅士云集,成为了今时今日我们凭吊过往的不可缺少的话题,因为缺少,所以羡慕。王安石和苏轼的那种君子之交,在今时今日尤其可贵,我们的社会没有的那种风气,在宋时却是社会的共识。苏东坡在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原因是在他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我们缺少的,却又羡慕的东西,世事和心灵共同造就了他,在任何时代,他都是独一无二且令人敬仰的。
五、千古遗爱
回归朝野后,苏东坡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然而他“一肚皮不合时宜”,他又跑到杭州去做太守。我想这才是真正爱文之人的向往——自由。远离那个政治中心,苏东坡才能真正发挥他的能力和才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应该是一个文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在苏东坡的身上即是两者融合。他在杭州大展身手,时人拥护爱戴,今人看罢感动泪流。他无意间也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他只是秉着一颗温暖的心,一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成为了我们民族里一个不能忘记的人,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hero。
六、南渡北归
苏东坡的一生似乎注定不是平稳的,他又被贬到惠州、海南,不过他也不甘被命运折磨,他爱生活,容易感伤,也善于发现快乐,所以他这样的人走到哪都有人喜欢。在儋州至今都还有以东坡为名的斗笠,他给朋友写信的惯用语“呵呵”,现如今是我们的网络语的来源,他这样的人可爱至极,使得我们对他无比的亲近,所以你我都成了苏东坡的“死忠粉”。
他一波三折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在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穿越千万年,在我们的心中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
作者介绍:谭瑾,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