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赵沛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赵沛全
[导读] 学生,才是我们课堂学习的真正主角。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学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把学生的数学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数学教学要设计成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倡开放、多样、活泼的数学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宽松活泼、主动积极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才是我们课堂学习的真正主角。
一、给学生营造主动探索的氛围,帮助他们建立主体自信心
        在一年级老师教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的随堂听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
○○○○○○
○○○○○○
        根据上面的图先写连加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列出6+6+6=18或3+3+3+3+3+3=18,并由此列出了6×3=18或3×6=18。这时,有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认为可以列成9+9=18,乘法写成9×2=18。”老师一听,脸色马上由晴转阴,反问道:“哪来的9?横着只有6个,竖着只有3个,哪里可以找到9啊!同学们,你们找得到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找不到!”并随之哈哈大笑。“今后一定要看清楚!”老师还不忘善意地提醒他。小男孩脸胀得通红,十分尴尬地坐了下去。随后我一直观察这个小男孩,他始终没有正眼看一下老师,也始终没有再举一次手。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无情打击,挫伤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这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敢“突发奇想”吗?还敢对老师和同学表白自己的想法吗?对儿童某些独特的见解,老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判的标准,这种对常规的严格遵守,会使儿童丧失自己表现的机会,摧毁儿童十分脆弱的自信心。如果这位老师能耐心地听一听这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鼓励,不仅可以打破师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还可以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建立“我敢想”“我能行”“我最棒”的情感与态度,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勇敢和自信的品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数学活动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探究欲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被动的接受,在老师的讲解和反复的练习中掌握某些既得的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必须要使儿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新知。
    原苏教版第五册应用题例4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例题是“商店有48台冰箱,第一天卖出15台,第二天卖出18台,卖了两天后还剩多少台?”由于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于是我创设了学生经常接触的非常熟悉的“购物找钱”的数学情境。
师:你跟着你的父母到菜场去买过菜吗?他们在菜场上买菜时是怎样付钱、摊主是怎样找钱的?
生:他们在一个摊位上买一样菜的话就付一次钱,摊主就找一次钱的。
生:他们有时在一个摊位上买几样菜,他们就把要付的钱一起加起来,然后一次付钱,摊主一次找钱。
然后出示一家超市部分商品的价格,并告诉学生“你自己带了2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由于师生刚才的一番谈话让学生再现了两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在此基础上自己解决这类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已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提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在学生掌握了用两种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以后,我又出示另一家超市的部分商品价格,告诉学生老师用50元钱先去第一家买一件15元的商品,再去另一家买一件18元的商品,如果你是营业员,应该怎样给我找钱?怎样算呢?
        学生开始动手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很快汇报上来,并板书在黑板上。这时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50﹣(15+18)这种方法不能用。”其他学生听到他的发言,都用莫名的眼光看着他。

“为什么?”“老师去买东西的超市有两家,不能一次付钱。只能付一次找一次,所以这种方法不能用。”老师的一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用辨证的思想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面对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情境,学生自然会迸发出更多智慧的光芒。
三、及时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所面对的是新世纪的小学生,他们是充满智慧的新一代,不仅是发展中的人,更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有的孩子在课上经常会产生一些其他学生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稍复杂的解决问题,题目是:学校美术组有18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合唱组的人数比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多2人。合唱组有多少人?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大多数解法是18×2+18+2。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列的是18×3+2。”我立即表扬他:“你真聪明,还能找到另外的方法来解答。你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可以吗?”这个学生非常兴奋,快步走到讲台上,一边讲,还一边画出了线段图。下面的学生听得连连点头。我竖起大拇指:“你居然想到了这么简单的方法!你真棒!”随即在他的额头上贴了一颗金灿灿的星星,成为这节课的数学小明星。其他的学生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灵机一动,改变第三个条件“合唱组的人数比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少2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的2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用了“18×3﹣2”、“18×3×2”的方法。
        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将它点燃全班同学的智慧。通过教师的表扬激励与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的智慧火花从“星星之火”发展到“可以燎原”。
        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主体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四年级一道解决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水果店运进一些苹果,每箱装40千克,可以装35箱。如果每箱装的是原来的一半,可以装多少箱?学生思考后大多数的解题方法是:40×35÷(40÷2),正在我和学生一起讲解这种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时,我就看见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当讲完解题过程,我立即让其中一个发言。“我的算式是35×2。只要一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听了他的发言,大多数学生摇头表示不理解,有的学生还笑了起来,指责他怎么可以这么做。我没有简单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他讲解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当他讲完后同学们连连点头。我也由衷地夸奖他:“你真棒,居然想到了这么简单的方法!”并奖了他一个大拇指,表扬他“Very  good!”他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开心地坐了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省去了几个分析步骤,思维的跳跃取得了解题的捷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儿童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所以我们要尽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角。

作者简介:赵沛全(1971-02),男,汉族,籍贯:常州武进,当前职称:中小学高级,学历: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