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的一部经典之作,享有澳大利亚《飘》的美誉。小说的主人翁神父拉尔夫和麦吉用毕生的岁月来守候彼此“柏拉图式”的感情,演绎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悲歌。本文从拉尔夫与麦吉爱情悲剧的形成、悲剧的发展、悲剧的高潮三个方面对拉尔夫和麦吉的爱情悲剧进行探讨。
关键词:爱;信仰;较量;投降
《荆棘鸟》中的神父拉尔夫是位虔诚的教徒,他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上帝,也非常向往教会的权利,但他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少女麦吉。为了自己的信仰,拉尔夫割舍了自己真挚的爱情。两位相爱的人在爱与信仰的较量中,上演了一出凄婉哀怨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
1 拉尔夫和麦吉爱情悲剧的形成源于爱情向信仰的第一次投降
拉尔夫·德·布里克萨特十七岁时皈依天主教,他曾在上帝面前发下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上帝。拉尔夫从教的人生道路并非想象中的单纯和顺利。首先,拉尔夫优越的体形外貌,使他成为众多女子关注和奢望的对象。这一个世俗的男子来说,或许是—笔特殊的财富,而对拉尔夫来说,却是许多麻烦的根源(麦吉对他的迷恋也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因素)。拉尔夫也曾说:“我想,我为了能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教士,已经抛弃了我的一切抱负,所有的欲念”【1】。其次,拉尔夫对权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向往。拉尔夫虽然是一名神父,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平庸的生活对他这样心气颇高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拉尔夫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各种力量较量和寻找平稳点的中心。这些力量包括了爱情、愿望、责任、权术、意志力、渴望等。这些力量的碰撞很难达到和保持平衡,这使拉尔夫的内心常处于一种不平静和矛盾的状态之中,各种力量的较量使得拉尔夫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一种爱和被爱的渴望,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会让每个人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爱情需要有能培养它的“土壤”和让它发育的“空间”。没有“土壤”和“空间”的爱情,不能带给人幸福和愉悦,只能让人品尝爱的苦涩,接受爱的煎熬。作为教士的拉尔夫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拉尔夫和少女麦吉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拉尔夫教士的身份、对信仰的执着、对权利的向往都和世俗的男女之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拉尔夫爱上帝也爱麦吉,致使拉尔夫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在拉尔夫的内心世界,爱情和信仰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迫使拉尔夫在麦吉和上帝之间作出选择。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中,在情感和理智的较量中,拉尔夫的人生理想、宗教的信仰和对权利的向往渐渐占了上风。他违心的认为:“我可以产生这种感情,但偏偏不愿意选择这种做法,多年来,我已向自己证明,这是能够加以控制,压抑和克服的。因为唤起那种感情的是一个男人的行为,而我是个教士”【2】。在其中,拉尔夫使用了模糊思维的方式来淡化他对麦吉的感情,企图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来减轻因割舍麦吉所带来的哀伤和痛苦。可是拉尔夫不可能完全忘却麦吉,他希望把麦吉当作自已的一个理想,当作最美好的怀念和生活中最美丽的人的形象藏在心里。最终,尔夫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前途,出卖了自己的感情,当麦吉和她的家人成为他晋升的威胁时,他不惜把麦吉碾碎在他抱负的鞋跟下,使代表爱情的玫瑰成为“灰烬”。曾经幻想过“既不做一个男人,也不做一个教士,只想做兼有二者的人”【3】的拉尔夫,在信仰和爱情的较量中,爱情停止对抗,向信仰妥胁。拉尔夫在宗教和麦吉之间选择了宗教;在信仰和爱情之间选择了信仰。而情窦初开的麦吉仅成为一朵拉尔夫藏在弥足珍贵的弥撒书中一朵退了色的“玫瑰”。无辜的爱情因没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而染上了第一层悲剧的色彩。
2 拉尔夫和麦吉爱情悲剧的发展迫于爱情向信仰的第二次投降
在上帝和麦吉之间,拉尔夫最终选择了上帝,放弃了麦吉。
其间拉尔夫经历了心灵的种种煎熬和挣扎,最终使拉尔夫作为教士而不是一名完美的教士;作为男人而不是一名完美的男人。拉尔夫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割舍了挚爱的麦吉,作出了一个男人很大的牺牲,使他在罗马教廷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也曾违背圣誓,不得不以一个教士所能忍受的最痛苦的方式去学习原来似乎懂得的东西,失败的承认自己首先是一个男人,然后才是教士。这对心性高傲的拉尔夫是个不小的打击。最终不能改变男人本性的拉尔夫,无法用自己所谓的誓言和意志力来压抑自己对麦吉的感情,牵挂了麦吉一生。对拉尔夫而言在事业上的成功也无法填补他心灵的空虚,因为占据此心灵空间的是麦吉,拉尔夫也同样欺骗不了自己的感情。在度假胜地麦克劳特岛,拉尔夫在麦吉愧怍、羞辱、绝望的目光中,“为保持他灵魂完美的令人苦恼的斗争,意志对愿望的长期压抑,全都不重要了。一辈子的努力在顷刻间冰消瓦解。理智屈从于情欲,理智的力量在肉体中泯灭”【4】。拉尔夫苦心经营的感情防线全线崩溃。此时的拉尔夫远离了教廷,远离了上帝,真正做了一回男人。拉尔夫把一个男人的爱给了他所爱的女人,使麦吉孤独和爱伤的心得到了慰籍。拉尔夫在激情过后,感觉迷失了自我,同时也感到了心灵的疲倦。“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或者说从来没有这样不幸过”【5】这句话,充分而真实的反映了拉尔夫对自己的肯定和失望,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表露无疑。拉尔夫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爱上帝和爱麦吉的矛盾中,既伤害了上帝,又伤害了麦吉,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在激烈的爱与信仰的较量中,拉尔夫不愿放弃上帝,最终只有再一次选择离开麦吉。
3 拉尔夫和麦吉爱情悲剧的高潮苦于爱情向信仰的第三次投降
真实的拉尔夫对麦吉来说是不真实的,他始终只能做为一个梦想存在于麦吉的生活之中。她明白拉尔夫永远不会为了她而离开他的上帝。拉尔夫与麦吉在劳特岛的那一次偶然亦或是必然的灵与肉的结合,使一份特殊的“礼物”——拉尔夫和麦吉的孩子戴恩来到了麦吉的生活中。有了戴恩的麦吉觉得人生有了目标,就像一个迷路的人突然找到了出路;亦或是一个在荒凉的海中溺水的人,紧紧地抱住了一根残桅断桁,生活充满了希望。麦吉瞒着拉尔夫把自己对他的爱延续到了戴恩身上,儿子戴恩成了她感情和精神的寄托。麦吉对拉尔夫的爱此时已演变成了一种有点自私、有点神经质的母爱。麦吉发出了“我将战胜上帝”【6】的誓言。此时的麦吉对拉尔夫已没有什么怨恨,她选择了牺牲和奉献。有了儿子,麦吉与生俱来的母性充分焕发,她决定“尽一切可能保护这孩子,不管我要付出多高代价”【7】。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儿子,精心培养和塑造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志的完美男人,可塑造一个人是件可怕的事。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冲不破的宿命之网、也许是遗传的作用,长大的戴恩不仅长相酷似拉尔夫,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如出一辙,甚至比拉尔夫更为超然。少年戴恩对宗教的热衷令麦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坚定了戴恩投身宗教的决心。命运是残酷的,一切都落空了,麦吉的生命之光消失了,爱的幻想破灭了。“女人最大的仇敌,就是上帝”【8】的呐喊,喊出了麦吉的绝望和无奈。这又是一次爱情与信仰的较量,只是此次较量中融入了麦吉的母爱,因此爱情的失败就显得更为悲壮。麦吉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一生在和命运抗争,不惜带着半怨半恨,向孤独凄凉的岁月进行报复的愿望,艰难地追寻和守候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是麦吉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拉尔夫和戴恩,都在她和上帝之间选择了上帝。当上帝最终将拉尔夫和戴恩(二十六岁的戴恩为救人溺水而死,痛失儿子的拉尔夫也随即逝世)召回身边时,麦吉真正“象一个放弃了梦想的,顺从的神殿里的圣徒”【9】。对麦吉来说,哀莫大于心死,麦吉为追求爱情,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和煎熬,曾以一名“爱情”斗士的身份发出过要战胜上帝的誓言。最终麦吉成了一名彻底的失败者,失败得连一点自尊都荡然无存,心如死灰。拉尔夫和麦吉的爱成了上帝的一份“祭品”,麦吉“偷来”的儿子也最终成了上帝的“祭品”。上帝是无法战胜的,在这场爱与信仰的较量中,信仰最终获胜,爱情以悲剧落幕。
注释:
【l—9】考琳·麦卡洛著《荆棘鸟》,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著《荆棘鸟》,曾胡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