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策略的创新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李艳玲
[导读]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新时代下学前教育教学的关键点,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实现高效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迫在眉睫,教学活动模式的优化完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新时代下学前教育教学的关键点,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实现高效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迫在眉睫,教学活动模式的优化完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提出确切科学策略,深化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促使幼儿教师能在理解、掌握、尝试用简单的声乐知识,来全面提升音乐活动的能力,培养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作为幼儿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活动也已经被人们所广泛关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性格都有非常大的作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去享受各种活动,快乐学习本领和快乐生活。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从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创新思维能力重要培养对象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比重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音乐学前教育现状       
音乐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幼儿教师着重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引导。而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音乐教学指导阶段,对音乐知识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统筹未能做到系统性与针对性,导致整个教学流程设置过于平淡,幼儿很难感受到教师的新意,很难实现对自身的创新能力的锻炼。部分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相对较低,且目前我国在幼教领域还未能设定专门的规定,所以导致各个地区的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音乐教材内容设置未能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的年龄以及认知未能契合教师的课程教学引导模式,不仅不能实现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甚至会导致幼儿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不足,很难深入课堂学习过程中。       
针对目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数幼儿教师会要求幼儿反复练习并掌握基础技能,认为只有幼儿在日常学习阶段打好基础,就能将自己的音乐综合水平有效性提升。针对目前的音乐课程教学,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声乐、跳舞、演奏等方面的音乐教学指导,而如果教师未能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上课过度依赖于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形式,那么就会导致音乐播放或展现上较为立体,但是幼儿很难在遇到学习困难阶段得到教师的指点,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会导致幼儿的创造力以及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符合幼儿的长远发展进步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性策略       

1.幼儿教师要以“融合式”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代替单一性的僵化式代入模式。

          “融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乐理、视唱、舞蹈等多个学科有机结合的一类教学模式,强调幼儿教师能在剖析多个歌曲元素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歌曲朗诵节奏的同时锻炼视唱识谱等能力。       

        以“幼儿歌曲演唱”为例,在相关课题教学活动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针对本班级幼儿声乐水平、学习能力等,在解读教材课题内容基础上合理筛选、整理难易度适中、符合当前音乐形势且有着较高艺术价值、文学性、伴奏生动、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的音乐歌曲,和教材中“幼儿歌曲演唱”部分内容深化整合,丰富课内声乐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立足“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科学把握和该部分相关的一些有利并适合本班幼儿进行的舞蹈、乐理、视唱等知识点,借助简单的文字表述、直观形象的图片、优质的声像等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外幼儿歌曲内容有机联系的同时以微视频形式直观、生动呈现出来,优设声乐活动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各层次幼儿主动融入声乐活动课堂中。


       
        音乐教师可以在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中直观、生动呈现“幼儿歌曲演唱”活动课题知识,向班级幼儿对比讲解教材内外幼儿歌曲含义以及创作特征,以幼儿歌曲内容为基点,结合相关的舞蹈动作、声乐知识、视唱技能等,科学化设计肢体语言,在示范演唱不同主题、不同风格幼儿歌曲的过程中呈现对应的肢体动作,让幼儿在观看、聆听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教材内外幼儿歌曲主题、内容、情感等。
       
        随后,音乐教师可以从乐理、视唱、舞蹈等多层面入手,科学设置层次明显的思考问题,将其贯穿到“幼儿歌曲演唱”活动课题知识讲解环节,引领班级各层次幼儿有效思考、探究、分析,在歌唱、舞蹈等结合下的情境表演中,科学化解决课堂活动中的思考问题,深化把握教材内外幼儿歌曲中涉及的乐理知识、舞蹈元素、思想情感、视唱技能等,不仅是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把握,在感知歌曲情境之美、旋律之美、节奏之美等过程中,轻松掌握声乐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发展舞蹈等其他艺术能力。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2.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都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的重要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师要在灵活应用中实时发挥主导作用,让班级各层次幼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以“歌唱发声训练方法”为例,音乐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歌唱发声训练方法”章节相关教育活动课题教学中,在教材与学情分析基础上尊重班级幼儿个体差异,有效展开课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结合歌唱理论知识、歌唱发声方法技巧、注意事项等,在坚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等原则中,层层导入“歌唱发声训练方法”课题思考问题,引导班级幼儿逐步学会自主思考、大胆回答,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班级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歌唱发声练习,相互纠正错误的发声动作,在正确发声中共同解决课堂中呈现的各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幼儿的各方面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歌唱发声训练任务,指引各小组幼儿在训练发声过程中深化锻炼多方面声乐能力,在相互探究、分析、指导、纠错等过程中实现高效同伴式学习,促使班级各层次幼儿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中都能实现全面发展。
               
3.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调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在创新声乐教学中巧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理论衔接实践中实现有效教育教学活动。
       
        以“声乐基础技能训练”为例,教师要巧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讲解“声乐基础技能训练”章节课题活动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能直观理解的程度上,深化课内教学实践的同时,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在课堂内外、理论实践深度衔接中,满足班级各层次幼儿声乐学习需求,在整合、内化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进行层次化实践,将其转化重要的声乐基础技能,在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过程中,提升幼儿的声乐能力、音乐素质以及音乐素养,培养幼儿的音乐爱好和兴趣。满足现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发展趋势,及对幼儿教师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与提升。展现幼儿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创新中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教师通过创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能够发现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常见问题,帮助幼儿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当幼儿教师能够将多元化的音乐知识有效融合起来,那么幼儿就能在课堂上获得启发性引导,从而由行动引导自己的实践,在音乐学习阶段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在职业素养中的重要性[J].周通.黄河之声.2019(09)
[2]地方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河北省为例[J].阎妍妃.艺术科技.2014(01)
[3]音乐教育生命形式的相关思考[J].陆武.艺术研究.2014(07)
[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模式反思——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尹泓.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5)
[5]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展[J].刘俊.黄河之声.2019(06)
[6]高专声乐分层教学及其初步成效[J].周琼.大舞台.201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