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完善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方向指引,语文教学由此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语文教学与生活
的联系较少。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笔者从语文学科的再认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这三个层面提出看法,以此希望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发展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编写,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语文教学由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眼前,语文教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未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效率仍有待提高。
一、新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要从教法和学法中去体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要素。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文本中人文因素的挖掘,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可以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资源方面的建设,形成一种灵活的实施策略,完善语文教学。只有真正理解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践行,使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到理想的水平。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并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一些作业,也往往被学生敷衍了事。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长期使用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语文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内,缺少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缺少生机与活力。
(一)对语文学科重视不足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然学科的重视远远高于人文学科。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学生多倾向于选择经济管理类的热门专业,而像历史哲学类的专业选择热度不是很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这种情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较为懒散,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抱着可做可不做的心态。另外,也有学生牺牲语文学习的时间,来完成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任务。可见,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语文学科并没有体现它真正的价值。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蕴含的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这些心理的愉悦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乐此不疲,美不胜收,从而使语文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1]。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教学方式的落后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属于语文的美感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大量地讲解课文的结构特征、思想主题等语文知识点,使用的教案大多借助于网上搜索或者在教参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自己深刻的思考,没有体现创新的意识。如果教师总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对文章大量讲解、精细分析,课后又让学生大量练习,这样模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低下,语文的生机、活力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少
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多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国正先生认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需要到课外去[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应只是习得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在生活中习得语文实践的能力,而学校内大部分师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考试中会涉及到的书本内容上,对于一些语文实践性的活动很少参与。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愈加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体察力,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改进的措施
《周易·系辞下》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学科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语文学科的再认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太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或许我们能够见证自然科学对我们生存世界的有形的改变,却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思想方面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属于教育性质的,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灵,间接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要追寻语文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寻找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在文本中体会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而这种教化作用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相比的。
(二)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水平,教师自身要对新课标进行全面的再解读,在理念和行为上践行新课标的理念,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3]语文教师除了利用好课内的资源外,对课外的资源也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生活就是大语文,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教师要灵活应对,不唯教材马首是瞻,要摸索适合自己的教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4]。教师要钻研教材,按照课标的理念,结合文本、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师个人特点完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一个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师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改编,或变成诗歌朗诵,或变成课本剧,或者变成辩论赛等形式以充实语文教学活动。
为了改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水平,教师和学生需要真正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的提高,使语文教学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爱萍.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美[J].成才之路,2007(32):44.
[2]游春嫦.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42.
[3]陈海滨,徐丽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4]陈佳;温士筠.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J].语文学刊,2011(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