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毛百平
[导读]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不仅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学校教育。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将初中数学相关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生活化内容的深刻体会,进而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不仅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学校教育。为使学生及早了解已经学到的不同知识及经验,每年都会增加课程的跨度与内容,这种情况造成数学这门学科难度不断加大,无法顺利展开教学工作。数学教育知识过渡时期就是初中数学教育,一旦学生们跨越不了这个障碍,今后学生们学习数学就会更加困难。所以,通过生活概念的引领,不断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一、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主要原因在于很难把握数学概念非常抽象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个学习阶段,学生们在生活中好奇心很强,新鲜感十足,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心理,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们从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例如:母亲领着小明去看爷爷和奶奶,需要买些水果,他们选择了10.7元每公斤的新鲜苹果,两人称了9.3公斤。在付帐时,售货员正在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过程中,小明已经算出合计为99.51元。而售货员计算的结果与小明口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售货员觉得小明非常聪明,能够迅速计算出得数来,小明的妈妈也很自豪。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们说:实际上小明果真如此聪明吗,真的会比正常人聪明得多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共同算下这个平方差公式。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发现实际该公式可以如下式计算:
        10.7×9.3=(10+0.7)×(10—0.7)=102一(0.7)2=100—0,49=99.51。
        学生们明白了,原来公式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计算,真是非常便捷。因为学生们都曾经跟着家长们经历过购物过程,他们的学习乐趣与兴趣也被充分激发起来。
        二、生活背景下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们的兴奋度在这些生活背景下被充分调动起来,充满热情的去学习数学,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热情,在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们呈现出比较困难的数学理论,从而实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们上初中之前,脑海里面的数字只有零及以上数字,还没有学习到负数,如果老师还采取以往手段来讲解数学,尽管一部分学生可以理解,不过还有很多学生有不少疑问。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展现正负数之间的关联极为有效。利用温度为例子,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为零度。

冰箱里面的温度为1度时,碗中的冰块将融成水,为正负一度,如果温度下降到零下一度的时候,水又变成了冰块,为负一度。把高度当作实例,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为地平面。在地面位置的办公楼高为20米,记为正二十米,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室,高为5米,可以记为负五米。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应用包括高度及温度等一些生活性常识,不但能够展示出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灵活利用身边不同事物对各类数学问题给予解决。
        三、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们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使学生们投入社会之后,能够拥有必要的技能。由此可知,学习知识不是目标,重点是如何进行应用。
        例如:老师针对平移问题进行说明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对两种生活问题进行演示。第一:从房中一边把装满货物的箱子搬至另外一边,不过由于箱子比较重,既推不动也拉不动,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一辆装卸车,放上箱子以后,就可以比较轻松的进行运输。第二:有一位在二十八楼工作的上班人员,由于该办公区楼层比较高,每天都走楼梯肯定不现实,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有电梯以后,在电梯里面上楼下楼不用动就能实现,比较省力,非常方便快捷。
        针对实际生活中这两类平移应用问题,学生很快就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目标不仅仅针对考试,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生活中应用知识得到便利。通过引用相关实例,在对学生学习给予帮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生活与学习的互动
        人们凭借多年经验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数学,应该在生活当中重新再应用数学这门学科,在推广此类数学教学方式过程中,并非从单方面提升教学工作能力,也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生活。
        例如:老师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形状的变化,应用于生活中,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互动性讨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学生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形状。一些学生认为最好的形状是圆形,圆形是没有棱角的;也有些学生最喜欢三角形状,三角形的稳定性非常好;还有些学生觉得方形比较规整,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展示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图片给学生们讲解: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其中圆滑的圆形能够用做车轮,能够做支架的是三角形,而规整的方形能够做成家具。不过,应该在合适的位置应用这些形状,做支架时应用圆形,做家具时应用三角形,做车轮时应用方形,这些做出来的东西都无法应用了。
        总而言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把实际生活与初中数学相互结合,通过导入具体的生活理念,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基础向具象实际应用转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理解起来更加方便,对教学内容中数学的哲理与逻辑有着切身体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们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化。这种方式会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教学的难度也不断下降,从实际情况看,它的促进作用以及可行性都非常可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