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重视加强数学“用”“算”结合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数学“用”“算”结合教学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总结了数学“用”“算”结合教学开展策略,希望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用算结合;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通过开展数学“用”“算”结合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用”“算”结合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1在“用”“算”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分聚焦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之中,缺乏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消化的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其计算的兴趣也较低。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力求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上做到更为积极主动,教师就需要首先聚焦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上,才能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在展开《分数乘法》的相关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即可循循善诱有针对性地规划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逐一的分析,根据难易程度写出几道计算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进行判断和学习,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开始解决的是像“2/9×3=()”这样简单的计算问题,并引导学生将9与3进行约分,继而得出的数字3就做2的分母,所以最后结果是2/3,以此建立其运算的自信心。在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成效后,教师可升级教学的难度,以应用题的方式入手展开教学,以“一种胡麻每千克含油量约为8/25千克,那么1吨的胡麻约含油多少千克?”此时学生就需要充分进行分析,并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数字,在将数字经过算式展开计算工作。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将“用”和“算”结合起来,也贯彻了理论知识联络实践生活的目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帮助学生深化学习的价值。
2通过营造教学情境来进行“用”“算”结合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因此其学习自主性以及积极性都呈现出相对较为薄弱的状态,尤其是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在相对较为枯燥、刻板的数学运算上尤其显得相对较为被动。而此时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创造丰富的教育情境,利用好农村小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设计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做好“算”“用”结合教学。具体来看,农村小学的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平日生活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实际情况之中,了解到其平日的喜好以及习惯,结合教材中的教学要点和重点,为学生尽量创造一个独特、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情境,以求最大程度上调度学生主动计算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理论知识教育以及教学情境营造之间的尺度,切忌只激发学生兴趣但没有落实好教育内容。
例如,在课程《1-5的认识及其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其四个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具备正确依据顺序写下1-5数字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大于号、小于号以及等号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字的大小比较。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基础的运算能力,达到口算5以内加减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5以内的数字运用在生活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建立数字的敏感度。
在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后,教师即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除了基础的运算外,教师为了强化计算的“用”,可出具如下的应用题“小明同学去水果店买水果,一共买了2个苹果、3个香蕉以及1个西瓜,请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教学工作,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生活化情境,结合教学的内容做出学习和分析,进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更好落实“用”与“算”结合的教学目标。
3通过错题积累实现“用”“算”结合
小学数学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课程,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出现错题是一件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学生在应对错题的时候,往往是以逃避的心态应对的,使得在出现类似的问题过后,学生还会出现二次错误,尤其是针对部分“算用结合”的题目,即使在教师反复强调后,学生还是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错题的习惯,驱动学生单独使用一本独立的错题本。错题本并不只是形式主义,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验算,归纳总结自己错误发生的原因以及习惯,帮组学生更好解决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贯彻好“算”与“用”结合的教学。例如,在进行《6-10的认识以及简单运算》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正确书写出数字6-10,并且能够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将其表现具体的实物。其次,学会基础的6-10的大小比较。再次,教师要保真学生学会基础的10以内运算,并且达到口算正确率超过90%,能够达到连续运算以及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10以内的基础混合运算运用在生活情境之下,达到“用”、“算”结合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做完一遍之后,再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习题给学生思考运算。比如:学生对于大数字的加减法运算不熟悉,教师就可以在黑板列出6+7=7-5=8+9=等诸如此类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帮助学生再一次对知识点薄弱的地方进行巩固,实现整体知识的完整与牢固。
4通过有趣味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用”“算”的结合
对农村小学生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针对游戏而言,学生往往是充满好奇心与积极性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也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算”与“用”的教学中引入一定的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上让学生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说出来,再让学生将年月日的每一位数字分别相加。而游戏比赛的内容是,让学生分别运算自己的年月日之和,哪一位学生的数字最大即可获胜。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是一类混合了四则运算以及比大小的数学题目,但以这样更为具象化且可操作性的游戏方式呈现,能够极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与生硬感,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姿态投身到运算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好学生的好胜心理,组织学生之间的运算比赛,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更为扎实地掌握“用”与“算”的结合学习。
结束语:
总之,通过进一步实践研究,在分析数学“用”“算”结合教学过程,教师应该重视结合数学内容,科学的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以此才能总结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江丽芳.巧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71.
[2]钱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40-141.
[3]田明芳.算用结合,削减小学数学应用题“边缘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53.
[4]江玉芳.算用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