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重视有效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性 教学探究
二十年的农村小学一线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重视有效性教学。以下是我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朝气蓬勃、神采奕奕地上课。
教师的精神面貌能引起学生的感情等心理活动的姿态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精神面貌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伴随教师讲课始终的精神面貌,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上课龙马精神学生听课自然神采奕奕,精神饱满。这是确保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课堂上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要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实际制作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课件演示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学几分之一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一体机播放了一个简短的动画片《猪八戒分西瓜》,孩子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精神提上来了,动画片放到最后,我说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西瓜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利用这个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探索知识,帮助猪八戒解决难题。这样也就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让学生紧贴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紧贴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生活实例相关联,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文具小店去,让学生深入生活,真实的体验不同颜色的材质代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拿着自己的钱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实际活动,使学生对元、角、分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善于正确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很多数学知识是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光靠教师说而学生没有参与活动和操作,他们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假如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个实践、讨论、交流和合作的学习平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就能攻克学习难点。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问: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摆一摆,看看发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汇报。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指名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学生经过操作、动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深深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公式的由来,这样学生既能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又尝到自己领悟知识的成功喜悦,他们能不乐于学习数学吗?
五、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及时鼓励,一位知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予应得的承认。”因此,每次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见解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鼓励语也是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可以促使学生在心情愉悦中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当教师走进课堂时,看见每个学生挺起腰杆静坐着,暖暖的送上一句:“同学们坐得真有精神!”一下子将师生的距离拉近;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及时表扬:“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的回答条理很清晰!”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说:“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这些语言学生都喜欢听,也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高。
六、善于做课堂小结归纳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善于小结归纳。课堂小结归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例如,我教完了“简单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会问学生: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学生就会回答:我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像1/2、3/4、4/5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知道了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我还会读写分数等。通过这样及时的小结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讲课过程的精彩回放中,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运行在通往教学目标的轨道上,那我们的教学到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高效的。
总之,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策略,就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邹文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9年12期
3.王玉武 -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魅力中国》 - 2019年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