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河海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
摘要:新时代,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制定措施开展相关工作,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获得最优的综合收益。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河道治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河岸硬化改造不合理,二是河道断面趋于单一化,三是河道水环境整体污染严重。本文重点分析了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的优化措施,以期提升河道治理效果,保护水环境。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优化措施
引言
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污染和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环境不断退化,水生生物不断减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较多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淡水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且水资源分布较为不平衡,人均可使用的水资源较少。水环境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不仅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河道治理,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和保护水环境。但是由于水环境污染的情况较为复杂,水环境的覆盖范围较大,因此在河道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使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优化河道治理的过程,提升城市河流的自净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更为稳定,遵循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生物和人体健康。
1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河岸硬化改造不合理
河道治理期间,河岸硬化改造未能做好设计和控制,直接影响基础水环境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河道治理工程项目都倡导河岸硬化处理,伴随河岸硬化处理范围的持续扩展,基础河道水环境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河岸硬化施工通常需要运用大量水泥、钢筋以及混凝土等,这些建筑材料能够有效提升河岸工程设施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却也会破坏水环境。具体来说,它们会影响原有水环境中分布的各类生物,破坏水环境的协调性,导致水环境发生严重污染,造成水体自净功能衰减或丧失。
1.2生态护岸技术难推广,河岸改造过于硬化
目前,生态护岸技术日益成熟,但是受传统河道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人员过多考虑河道防汛防洪、排涝功能的实现,河道两岸采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进行硬化,避免洪水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这种做法虽然达到了河道两岸稳定和洪水归槽的目的,却割裂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降低了水资源的净化能力,导致整个生态循环系统被损坏。
1.3治理规模较小,较为分散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较多,且较为分散。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治理的范围较大,治理措施较多,不仅需要清除污染物,还需要疏通河道。而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治理的规模较小。在治理的过程中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工作,不够全面的河道治理不仅不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从而加重水环境的污染。例如在疏通河道的过程中,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很多工作人员会利用混凝土和水泥等来做防护。用混凝土来做防护能够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但也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例如影响水的循环。
2优化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科学规划先行,积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
科学规划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在规划设计中克服传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要求,以生态性、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实现资源利用、环境生态的有机结合。要汲取其他水环境治理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积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不仅能固土、防止河岸塌方,还能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是一种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坡形式。应积极采用生态型护岸结构方式,种植植被保护河岸,充分利用植物的固根、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等功能,降低洪涝对河堤的破坏力,有效地涵养水源,切实保护河道环境。
2.2运用生态护岸技术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获得理想的生态防护效果,有效保护河道水环境的基本生态功能,人们应当积极运用生态护岸技术。与传统河道护岸硬化处理技术相比,生态护岸技术具有先进性,展示出更为优质的环境保护效果。在具体运用生态护岸技术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河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弥补传统河道护岸硬化处理技术的缺陷(大量使用多种建筑材料,影响水环境安全)。与此同时,生态护岸技术能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使得水土保持基本稳定。现阶段,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常用生态护岸技术,大量种植绿色植物,打造理想的空间效果,促使护岸结构具备协调性,为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提升生态护岸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施工环节应当时刻注重提升河岸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例如,可以运用土工布,规避施工环节发生绿色植被严重受损现象。河道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整体空间布局,合理选择绿色植物品种,做好空间位置搭配,规避不同植物搭配矛盾,避免绿色植物与种植区环境不适应。
2.3有效利用
生物修复措施。在没有被污染的水体环境中,水生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种类较为复杂,且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这些水体中的生物和细菌相互配合工作,能够相互约束,保证水体环境的功能正常。水体环境的功能正常才能够保证水体的自净功能正常,能够有效的清除污染物。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依靠水中生物和细菌的配合和约束。当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不断增加,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又会导致自净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如果不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无法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也不能使河道治理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生物修复措施,被破坏的水体环境有自我修复功能,但自我修复速度较慢且污染物在持续排放,水环境仅靠自我修复,很难恢复水体的生态结构,因此需要人工的参与。人们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加速水体生态结构的恢复过程,水生植物的利用可以给水中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存。水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主要靠微生物进行,而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水体环境的破坏,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导致微生物的消亡。利用水生植物能够改变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但是速度较慢,因此我们可以增高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浓度加快污染物在降解过程。而污染物的降解能够使水体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够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恢复水体的水生生态结构,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且成本较低,较为容易操作。因此可以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保护水环境。
结语
在河道治理改造过程中,水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按照每个城市、每条河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水环境。此外,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技术,转变河道治理理念,调整和优化河道设计,以确保社会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跃宾,唐永福,张林,等.明挖地下隧道下穿河流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2017,48(6):655-657.
[2]边彤.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浅述[J].科技视界,2019(14):241-242.
[3]边彤.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浅述[J].科技视界,2019(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