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就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点滴做法给予说明,并与同仁共商。
第一,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化学课的学习,有部分学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针对此,课前先要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课堂中不时地给他们提出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课后要了解是否及时的复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按时不交作业的学生可以采用活页作业的形式,进行不定期收交检查。通过面批指出不足,令其改正。
第二,在学法指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探索并且积累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进行总结归纳。还可以让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通过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借鉴一些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如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错题集等。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通过例子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有效转化。将新课标理念融入教学中。
第三,在学法指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等。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硝酸?又如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等一系列问题让分析,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与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满堂灌。
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变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教法对学法的影响。否则,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不可能的。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由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取氨气?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等。
第五,要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出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如在每节课前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又如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基本技能不足的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指导他们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记忆基本知识点。而后做一些与巩固基本知识相关的基础性题目,同时达到了培养技能的目的。对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让他们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指导他们认真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
第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如对听课效率不高的学生,应给予听课方法的指导。课堂上要求他们记好课堂笔记,特别要记录下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课堂上随时请教老师或课后与同学加以讨论解决。对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平时学习中教师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多记,多练基本知识。又如对高一学生,应该先指导他们明确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继而对他们进行良好学习习惯与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高三学生就要侧重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培养能力的方法指导。让他们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数轴法,极端假设法,数形结合法等并在同学中加以推广。
第七,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可以通过范例的讲解,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他们通过一定的训练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如化学计算题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它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