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民族音乐作为音乐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亦是如此,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至关重要。文中以小学音乐教育为起点,以在小学课堂中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音乐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传承
音乐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文明和重要的交流方式,包含着重要的文化讯息,有着极高的价值,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泛人群。中华民族音乐发源于炎黄子孙的故土五千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音乐文明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被国家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形成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小学课堂上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
一、我国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强烈的地方气息和特色,它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促使民族音乐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民族音乐的海洋”、“音乐文化的奇迹”等充满赞赏性的称呼也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高度评价。但是一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中小学课堂的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创建或教学方式上,大多数都参考并引用了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和手法,在理论知识、演奏形式、谱曲、谱调或乐器等音乐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大多数运用外国的音乐形式的情况,而忘记了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应用。从中国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说,许多学生对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闻所未闻,却在讲起来外国音乐文化是头头是道。当今时代,西方音乐广泛传播,为各地人们所接受,背后却是对我国古老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冲击更是强烈。一些妄自菲薄的人指出:国外的音乐发展会在不久的将来于中国音乐融为一体,并故意歧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造成了扭曲,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场噩梦。而当我们仔细翻阅我国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计划和提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少之又少,民族音乐的篇幅屈指可数,但国外的音乐讲解却十分详细。即使有些学校专门添加了《民族音乐》这门课,但学校的教学内容却微乎其微,不是略讲就是一笔带过。总的来说,这对在小学课堂上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没有意义。这也逐渐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缺失和无法很好得到传承的普遍现象,值得人们的反省和思考。
二、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方法
2.1引导学生对于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首先,我国民族音乐中必不可少的是少数民族歌曲,藏族、蒙古族、傣族等都在课本中有所展示,如何才能使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呢?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和当地的民风习俗,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举个例子:朝鲜族民歌曲调和谐、自然流畅,感染力强,富有张力,放声高歌,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藏族民歌声音自然、活泼实在、气氛浓烈;蒙古族歌曲节奏奔放,曲调大方,声音高亢。对于大多家喻户晓的民族音乐,则可以选择再次聆听,在自己一定的认知上发现新的特色。
2.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的学生热情
学生的学习新事物的过程,无论是概念还是知识储备,都是以感知开始的。想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做到五官都参与其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除此之外,想要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的能力,具体生动的形象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课堂上,以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前提,加以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能达到感受音乐的目的,从而提升热情,丰富知识。如果仅有老师的口头讲解会略显枯燥,抽象,再加上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尤其是当地习俗、衣着打扮等,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授课之余,可以搜集一些视频或相关图片放映给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学习与理解。比如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由歌名可以立马联想到草原风光:碧水清波、绿草茵茵、地连着天、彩霞铺满大地、骏马奔驰、百鸟争鸣,蒙古包就像圣洁的花朵、牛羊好似雪白的云彩,不仅让学生认识了蒙古人民的生活环境,也领略到了安适、祥和、愉悦的环境特色,不需过多讲解,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蒙古人民的心情;还有著名民族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通过还原当地人民赶圩的真实场景:孩子们在一旁欢快地去赶圩,穿着民族服装的成年人身背货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音乐教师的作用
授课之前不能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要通过查找资料,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之前做足准备,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等文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带领学生理解音乐。在主要的教学工作上,在传授学生相关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善于掌握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开创“小老师”“小课堂”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充分的展示,从而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或举行相关一教学为目的的活动,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防止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此外,想要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活泼、欢快的课堂,让他们更快地接受民族音乐,可以尝试用鼓励或表扬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音乐文化的重中之重,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力和理解力,通过从小学生坐起,在课堂上广泛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良好的学习,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梦霞.小学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9):167.
[2]黄妙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7-21.
[3]李松兰,黄虎.2014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一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J].星海乐学院学报,2015,(3):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