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乡镇学校如何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备受人们关注。在乡镇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要重视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才能进一步促使学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分析能够为乡镇小学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乡镇小学;学校管理;策略
引言
通过有效的开展小学管理工作能够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进行实践研究过程,要结合学校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的进行全面改革,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进一步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下面进行实践研究,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1更新管理理念
作为乡镇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者,应将行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积极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提高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行为影响的意识,以创新式的教学策略和规划落实乡镇教育工作。管理者应深入把握行业前沿的理念,并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权衡使用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推进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变革。小学管理人员应主动将管理工作的开端设置在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总结当前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以此作为后续调整和制定管理方案的素材和依据。制定管理策略和具体举措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导向,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更为科学、全面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校方应充分重视并调动教师广泛参与管理工作,一线的教学实践能够为校方开展管理和规划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因此校方应主动营造更为平等、开放的管理氛围,鼓励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最大限度优化校方的管理成效。
2完善管理制度
若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首先应建立更为科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的制度内容为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制度的建立应首先着眼于责任与奖惩方面。明确规定校内不同群体需承担的责任,同时列明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便可正向激励教师及学生主动按照制度规范自身的言行,从而获得精神方面的嘉奖。小学内的主要两类活动群体便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要的教育理念传播者,而学生则是重点培养与引导的对象,因此在制定制度时,需同时考虑到制度内容的严肃性与灵活性。严肃性表现为制度中提出的要求需所有适用人群严格遵守,不容许轻视,同时灵活性表现在制度的实施方式方面,要在严守制度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言行,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而不是被动遵守。小学校园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为庞杂,如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情况,以及针对校内各设施的管理工作等。对此,校方管理人员应按照不同的管理内容和特点分别采取管理举措,以高效的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效果。此外,校方还应注意在开展某方面的管理工作的同时,是否会对其它相关方面产生影响。校方应以行业前沿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尽量优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3树立良好校风
小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校园中营造健康的氛围,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隐性的引导作用。学生可在积极、健康的校风环境下实现自主的学习与改善,体现出更为阳光、勇敢、自律等品质,对其品德与性格方面的教育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校风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有意识地营造和积累,并不是在短期便可以形成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校方应注意从细处、小处着眼,将校园风气的建立落到实处。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性格、道德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和反应也会不同。由此,校方应采用较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案实施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此外,针对社会中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风气和理念,校方应辅助学生正确认识,端正思想,有意识地回避和降低社会风气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鼓励学生以书籍陶冶性情,以知识丰富头脑,从教育资源中获取正确的观念,从而顺利完成该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要细化对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及时对学生表现出的可贵品质和行为等进行肯定和嘉奖,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学校倡导的方向,从而逐渐形成较为端正且具系统性的校园风气。
4开展实践活动
以往乡镇教育的开展层面主要还局限于理论,而未将既定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深化练习。由于乡镇本身的教育资源及经济条件较为匮乏,因此在校内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还未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但作为乡镇教育机构,小学校的管理人员应给予实践活动必要的重视,倡导和鼓励教师在条件范围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操作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跳跃性强,有较强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并对未知领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对此教师可主动创建适合的实践途径,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接触机会思考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扎实的技能。此外,学校也应加大对校内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尽量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引进适合的教学设备和器材,让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受到设备的辅助,从而提升实践的效果。灵活、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为学生提供另一种展现自我、锻炼提升的平台,因此校方应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增添更多的色彩。
5加强校内外管理
在学生接受正规的教育前,大多数的教育行为是由家庭完成的。但乡镇居民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家庭结构与环境也较为复杂,因此难以为儿童提供较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步入学校后,难以适应正规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且面对教师系统教育的反应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产生对教育行为的抵触情绪,为校方的教育及管理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障碍。对此,校方应与家长建立更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其理解文明的意义,并将正确的思想意识渗透到行为中,从而减少由于教育缺失导致成长偏差的可能。学校也应将教育思想辐射到家长层面,鼓励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工作,并以自身的言行作为教育实例,成为学生隐性的教育素材。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活动能够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让学生不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受到统一标准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性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不断推动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结合以上探索,从多方面总结了乡镇小学学校管理途径,作为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能力,要重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从而才能为学校日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顾旭鹏.新形势下小学学校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96.
[2]张宏庆.浅谈以人为本模式下的小学学校科学管理策略[J].学周刊,2019(33):179.
[3]冯庆安.优化学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