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的“巧妙“与“提升“ ——“技术、体能、运用”的三维应用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吴玲义
[导读] 新课程背景要求课堂教学凸显技术、体能与运用这三维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要求课堂教学凸显技术、体能与运用这三维目标。而某些教师的课堂呈现出的混乱和散漫的状态,难以学到体育技能和养成体育素质。体育课堂将技术、体能与运用巧妙链接。巧设训练在无声处增强体能;巧授技术有暗香拂来;巧用情境源头活水来。它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促使能力的提升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
        关键词:三维    巧妙      提升
       
        浙江省实施“技术、体能、运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技能、体质的提高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不少体育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片面追求其外在形式,使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一度泛滥。有时课堂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多做练习,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认为通过反复操练就必然能够掌握动作技能,单纯的自由练习取而带之的是混乱和散漫,且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非常缓慢,难以真正学到体育技能,体育素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指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以技术教学为载体和主线,以能力或体能发展为核心,以运用为最终追求目标,突显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在体育课堂上凸显技术、体能、与运用这三维目标。
        一堂体育课,能够呈现“梯度式”的教学,从外在的看得见的技术动作到内在看不见的能力形成,再到促使养成终生运动习惯,这是体育课的本质。体育的课堂希望有内在的“螺旋上升”的节奏。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巧设练习在无形中增强体能。
        如果用金字塔来论述的话,运动体能就是金字塔塔底,而运动技术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如果用人体来论述的话,如果以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论述的话,运动体能是运动技能的前提和基础。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和羽毛球运动被称为世界上最具体能要求的四大项目,没有体能来支撑技能,技能就沦为花拳绣腿。羽道云:“三分技能,七分体能”。
        体能训练是保障,而与技术性动作相应的体能练习则是更完美的结合。比如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时可以在该课的准备阶段渗透提高学生体能的篮球步伐练习,比如交叉步跑、侧滑步、后退跑、并腿跑等等。运用丰富的脚步移动练习,让学生在变化更新的脚步动作中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也可以在学习运球技术前,在课堂中运球来回跑,例如运球急停急起、运球过障碍物、运球变向以及运用不同方法的运球技术使学生的体能得到提高。通过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乐趣中无形增强体能。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篮球技术动作的传授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因此,巧设体能训练的练习,激起学生锻炼的兴趣,在无声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细雨无声,却在潜移默化。
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巧授方法在磨合中提高技术动作。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以技术教学为载体和主线。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的游戏,只能是趣味体育活动。体育课没有实实在在地教一些运动技能,学生又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没有技能的提高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更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运动技能则是一世相守,伴随运动者一生的一种手艺。不管用还是不用,这种技能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运动者躯体里。


        在传授运动技术动作需要不断地练习,关注学生每一个动作的到位。这需要运动者不断地肢体间磨合,才能做到协调性和有序性。比如篮球技术体前变向换手运球:首先通过两个辅助练习让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了表象概念:如1、通过信号的形式让学生原地跨步和侧身护球动作,动作分两拍,准备姿势两手持球于体前,两脚左右开立,第一拍右侧假动作,第二拍右脚向左前方跨出,身体左转探肩做护球姿势;2、原地体前V字型运球,通过信号的形式进行左右手换手运球。其次通过精讲与示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让学生能够准确知其动作要领。动作要领:变向运球动作快,运球高度要降低,蹬跨转体探肩快,护手护球不能忘。最后通过多样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如练习方法:1、听信号遇障碍物的体前变向,2、两个同学面对面练习(穿过腋下并注意探肩动作)3、连续过多个障碍物4、学生分层次的练习5、、一对一的消极防守的体前变向运球。教师在学生练习当中进行巡视指导,集体与个别纠错。让学生在有序的层次性的练习中形成这种运动技能,也在身体的不断磨合中提高技能。没有“寒彻骨”,哪来的“扑鼻香”。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用情境在和谐中凸显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以运用为最终追求为目标,也就是将习的技术转化为技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通过一些技术练习和体能练习的组合搭配,并精心创设适合学生练习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潜移默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余立峰老师提到对球类技术教学评价应该以“会不会比赛”作为衡量标准的理念,其本身应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内容,以往球类教学对单个技术动作过于追求精细化的理念,使得本来很有趣味的球类在教学中变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能够回归到球类的本质:即有趣的对抗性、竞争性游戏。以“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为例。教学步骤前面与常规的技术传授过程一样,讲解示范,无球练习到有球练习,巩固练习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运用到平时实践的时候,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对该教材进行组合练习,1、学生过标志桶的练习过度到连续过标志桶。2、两人一组防守队员手放身后的消极防守练习。3、两人一组防守队员消极防守练习接投篮或者上篮。让学生通过技术教学在实战中的运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成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合理的组合练习能够更好地诠释“懂(明白道理、懂得锻炼原理)、会(掌握锻炼方法和动作及运动技能)、乐(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要求。在教学时抓住学生兴趣、教材的兴奋点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技能的巩固,情感的丰富。
        当运动的技术性变成一种能力并应用,它就会促使我们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这就是“源头活水来”。
    以技术为核心,巧设体能训练和巧用情境,将技术、体能与运用这三者巧妙地链接在一起,并在“动”中形成内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J)体育教学2014.34(6)
〔2〕马杨旭 诌议“技术、体能、运用”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15.28(5)
〔3〕胡明立 体育课中如何将技术练习和体能练习搭配的更合理(J)体育教学(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