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不断推进,初中教育阶段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建立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事半功倍、高效的学习方式,古往今来都受到广大教学者、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如何实现合作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合作学习;实现
合作学习的培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是比较典型的高效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进行独立思考,还能相互讨论、探究,完善其思维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通过教学分析实践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但大部分合作学习小组无法真正的实现合作,甚至在小组中不能融洽的交流,这是因为当代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所以合作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合作能力低,导致小组之间的合作不协调。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需要认真观察、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与融入集体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采取情感引导、知识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1]。
二、合理分组和组建团队
为了能够实现初中体育课的合作学习,合理分组和组建学生团队是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其他能力,才能保证分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分组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将体育最好与最差的分为一组,成绩一般的分成一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对篮球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对跑步比较感兴趣的分为一组,对跳远感兴趣的分为一组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等等。总之,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合作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防止小组或团队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期望目标。但是,在分组与组队时,还需要掌握好“分”与“合”的关系,防止学生产生“固定圈子”的心理,只与小组中的人在一起时才会表现出团队精神,与小组以外的人在一起时却完全没有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应定期或随机的改变分组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综合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3]。例如,在教学新的体操内容时,期初,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一个班级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4~7人;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重新进行分组,将对体操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从而由学习较好的学生带领和指导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既能减少教师逐一指导的时间,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保证教学的任务能够有效完成。
三、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目标,做正确的指导
目标是引领学生前进的路标与导航灯,体育课实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教师才能做正确的指导,才能及时发现教学方法、内容是否出现偏离,学生对体育学生的认识是否存在疑惑等。
此外,制定合理的合作学习目标后,教学中还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疑惑加以正确的解答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寻找答案[4]。例如,在跑步训练中,核心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中学生体能检测的标准,而当代的大多数中学生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那么,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跑步能力,将学生分为5~8个小组,结合小组的具体跑步能力制定一个合作学习的目标,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800米接力跑,并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跑100米,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和协商后确定每个成员的接力位置,直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初中体育课为了更好的实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体现“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探究问题的过程,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具有思想碰撞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力更加活跃,还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友谊,增强团队意识[5]。例如,篮球运动的训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规则,先整个班级一起学习篮球运动的规则,采取学生自主发言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讲解篮球运动的规则,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总结,让全体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则具有系统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随机让两个小组进行篮球比赛,教师做裁判,当发现学生违规时,将其行为记录下来,比赛结束后,先让小组自主讨论他们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作出总结后向教师报告。在这过程中,学生先了解了知识,再实践知识,最后反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篮球运动的规则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识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
科学的评价方式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最真实的评价。中学体育课实现合作学习,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评价中应明确评价标准、评价依据、评价对象等。首先,将小组作为一个主体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小组的成绩就代表着自己的成绩,而小组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提高他们对合作学习内涵与价值的认知,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激情。其次,明确评价方法,先让小组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自评,根据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评价出小组的综合成绩,使得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组成员能为小组做出的努力有多少,从而坚定他们合作学习的情感与意志。然后,引入竞争性评价办法,激发学生团队竞争的心理,利用外部奖励的激励作用,使得小组的合作更加融洽坚固,合作意识变得更强。
六、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当前,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国家对初中体育教学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一直受到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初中体育的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创新提升。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欣赏,共同进步,是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发扬学生互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细谦, 仲亚伟. 教师教育新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 体育学刊, 2016, 23(5):100-104.
[2]丁杰. 优化高中体育合作学习“四策略”[J]. 中学课程资源, 2017(12):34-35.
[3]沈寿建.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J]. 中学课程资源, 2017(7):41-42.
[4]李艳霞. 中学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 2016(18):105-106.
[5]李海林. 合作学习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 7(1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