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语言难度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聂银萍
[导读] 本文对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汉字统计发现,超出初中学生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的数量几乎很少
        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汉字统计发现,超出初中学生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的数量几乎很少,这说明汉字在历史教科书中造成的难度不大,那么语言难度影响就集中在词和句这两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两方面着手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难度量化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语言难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自进行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历史分成了必修和选修,其中四个版本在不同地区使用。但是,在它们得到认同的同时,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也认为高中历史教科书变得越来越难学了,其实教科书使学生觉得难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选取全国范围内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简称人教版)必修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视角对其进行难度定量分析。
        1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特点
        1.1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与中国史有关内容整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民族意识的同时,形成全球意识;便于学生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于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体例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三个模块框架下,确立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体例。教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2吸收了各种史学新观念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个模块分别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思路编写,并将中外文明发展演进进行了对比和联系,文明史观念得以彰显。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另外,教材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采用了文明史观念。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的历史观。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已被充分利用。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而言:一是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史合编,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二是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分地融入到世界史当中,从而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考察中外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择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共同关心的历史问题进入历史课程内容,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卷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
        1.3强调教材的选择性和多样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考虑到在实现多样化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发展具有选择性,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教材内容看,适当增加了一些课标之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知识,以帮助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和有进一步需求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课文辅助系统通过各种栏目的设置,提供了多层次的历史资料、难度不一的探究思考题、基本推荐书目等。此外,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两类教材。必修教材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所涉及的则是供高中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通过选修相关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拓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中历史教科书语言难度分析
        2.1词汇的量化分析
在许多中英文易读性程式中,一般是通过测量词长来反映词汇的难度。其实,词汇长度与词频高低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长词一般都不常用,而常用词也就会相应地缩短。
        2.2句子难度的量化分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是我们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大部分国内外对易读性公式的研究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即语义难度和句法难度。语义难度,通常通过测量词长和词频分布来确定。如何量化句法难度,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它是与易读性相关的一组变量。目前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文本难度测定中,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就是平均句长,把句子的长短作为确定句法复杂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认为长句的难度要比短句的难度大,因为长句指的是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在公文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中一般多用长句;短句则指的是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在日常会话语体、文艺语体中一般多用短句。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都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编撰,但是语言难度差异各不相同,而且相同题材的难易差距也非常大。尽管影响教科书的难度因素有很多,然而语言表述问题确实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上面对平均句长和非常用词的定量分析,对控制教科书的难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供教科书的编撰者参考。
        3影响教科书语言难度的原因分析
        3.1古词语和修饰语过多,造词严重
古词语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它们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却不高,如果一篇课文中,文言词语过多,也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惑。如:人教版《宋明理学》一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将近20个,讲二程的理学思想时,“人伦者,天理也”;再讲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时,“心外无物,即心是佛”。本来这一课就很难理解,而编者们还直接地引用原著,学生就更难理解了。
最后,高中历史教科书生造词语也非常多,也是加重教科书语言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教科书中出现的“波澜不兴”“永掌”“控驭”等这些词语都属于生造词语。生造词表义不明确,不符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因此,生造的词语难以让读者领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3.2内容的衔接不紧密
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科书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为专题。虽然这样编写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本来互相关联,难以分割,而硬把他们割裂开来自成体系,很容易就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也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3.3内容设计上板块过多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板块多。人教版每篇课文除正文外,还包括课前导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思考、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以及大量的图片和人物的介绍等。板块过多,必然就会导致字数多,学生的阅读量也就会加大,不仅给阅读者带来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会给阅读带来困难,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学科难学。
        4结语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难度研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全面分析影响历史教科书难度的各种因素。尽管本文只从一个角度分析教科书的难度问题,但语言因素是教科书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还应从多角度去考察,筛选出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简明、有效的计算公式,当然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J].历史教学,2016(6).
[2]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2017(3).
[3]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18(8).
[4]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