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学英语课程有普及面广、学习时间长、包含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等特点,其思政责任重大。大学英语课程既要立德树人,与学生讨论理想、责任与担当,还要用英语语言的魅力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本文概括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方法,如注重思想的培养、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增加词汇教学的内涵和学习能力培养等,还有思政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标准”。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文化自信;价值引领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
大学英语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担负起课程思政的任务是责无旁贷的。大学英语课的学时多、周期长、学生人数多,其思政效果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思政效果不容忽视。同时,英语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性的重要一方面就是价值引领。英语的工具性要求英语课堂要进行语言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这是英语课堂的形体。而英语的人文性又要求英语课堂要进行思政教育,也就是英语课堂的灵魂。只有形体没有灵魂的课堂是无法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的,也无法达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提高“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经。赵鸣岐指出,当前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复杂性(主要是应对西化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迫切要求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英语课程主要讲授的英语国家背后的文化,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学生既要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还要摒弃其文化中的糟粕,同时要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两个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德智美劳,赋予学生理想,教会学生的本领,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既要立德树人,与学生讨论理想、责任与担当,还要用英语语言的魅力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来沟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给学生更高的站位。在学习大学英语课后,他们不仅知道要学习美国人的实现个人价值、改变个人命运的美国梦,更要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是国之栋梁,其中还不乏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所以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有理想有信念,不仅能够担当重任,还要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不动摇,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之时会不悔地选择前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疫情突发时会不顾个人安危冲到一线,在就业时选择最艰苦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力量。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方法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厘定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及其核心内容。赵鸣岐总结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育人元素: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还有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
3.1 注重思想的培养
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单词,发音是否准确,还要看重学生是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正确、深入和清晰的理解,是否能够符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2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英语课是语言的教学,而语言是常用常新的。英语教师要关注时事热点话题,最新的影片等,讲最新鲜的英文带给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教师可以讲授CGTN里的视频新闻,中国日报里的文本新闻,让学生不仅学到疫情相关的词语和表达,还学到抗疫的知识,学习到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家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各国互助的精神等。
3.3 增加词汇教学的内涵
现在大学英语课时在减少,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大的产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将思政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统一。比如说,选取十九大报告里的词汇造句或翻译,既让学生掌握了单词,又让学生知道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3.4 学习能力培养
此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网上学习能力和小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找资料,在小组中讨论,形成文字,最后做成小组报告或论文。这样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
4. 思政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标准”
4.1 学生能自然接受,认为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王岚教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盐溶于汤”,汤就意为着底料中要有文化和历史,有人文关怀。如讲名言翻译的时候,英语老师既能讲出对等的英语或汉语,又能给学生讲其中的典故,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而这也就意味着英语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4.2 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那么教师本身就要具备工匠精神,并能感染到学生。比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益求精、丝毫不差,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指导与关爱,都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换句话说,今天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
4.3 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要想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要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具体的小目标实现,及时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点赞打分。此外,教师要用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知道语言是美的、是深刻的、是有力量的。用语言本身来征服学生,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只有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会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们用自己的信仰、信心、努力与合作必定能完成这一使命,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文红,何 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青年关注,2019,10(2):108-109.
[2]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1):45-48.
课题:北京市教委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自信与创新
作者简介:牟凌娟,女,1983年9月出生,吉林人,北方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