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困生多为班上让老师特别关注的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层面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调查,在实践反馈中建构转化小学高段学困生的策略,培植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水平、心智状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干预 学困生 学习动机
近年来,随着教学质量越来越被重视,小学生到了中高段,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一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就开始感到学习吃力、力不从心,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成了班里的“学困生”。
在去年,笔者对本校4、5、6年级的学困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校4—6年级学生共684名,在学期末的学科成绩检测中,达不到合格成绩的有41人,除智力严重障碍的5名,其他36名作为学困生对象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让人皱眉头,经常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影响和其他同学的交际,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从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调查分析,透视学困
1.心理差异
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班级集体或家庭中常常处于被误解、被孤立、被歧视等相对不利的地位,而长期的负面因素的附加,形成了与一般学生所不同的心理特点,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如下(见下表):
表1:农村小学高段学困生主要心理及表现一览表(仅限我校)
.png)
2.行为差异
与此同时,学困生的行为表现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究,经过了解分析,笔者发现了如下的状况(见下表):
表2:农村小学高段学困生主要行为及表现一览表(仅限我校)
.png)
二、为爱前行,培植动机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已经走上正轨,爱护学困生,用真情感化他们的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在一年的研究实践中,设计了动机的激发、动机的内化、动机的持久三步走的策略构建,来培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1.制定干预课程,激发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鉴于我校高段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的实际思考,采用游戏、小品、讨论等形式,让学困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观,从而学会克服困难,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该课程内容为高段孩子的学习动机培植做了良好的心理铺垫。
表3:XX学校高段学生学习动机培植系列课程
.png)
.png)
2.确定运作方式,内化学习动机
在对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培植”操作进程中,我们努力探寻适合于本校实际的运作方式,便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及相关班主任老师有效实施和应用。
附件:XX学校五六年级学习动机培植系列课程教师安排
▲明确地点:五六年级各班教室,共12个班级
▲明确时间:第一学期每单周周二心育课,共辅导8次,其中班主任负责4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负责4次
▲明确人员:各班班主任、绿叶心理健康辅导站老师
▲明确方式:
表4:五年级学习动机培植系列课程辅导教师安排
.png)
在排定人员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还基于相应的课程辅导素材的参考,并且,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管的班子成员对此项工作统一协调,保障我们的课程辅导能够切实落实到位,保障辅导的成效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
3.落实精准操作,持续学习动机
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个案辅导的持续原则,通过班级个别学困生的追踪辅导和干预,确能发现不少的惊喜和收货。
表6:小宋的三次个案辅导过程
.png)
.png)
实践证明,我们采用普及式的授课模式与个别辅导的模式相结合,在培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中,个案的辅导弥补了全员授课辅导的空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作为一名班主任兼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秉着真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幸福指数,用近一年的时间去跟踪、记载、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惊讶地发现这是一群多么脆弱的群体,在人生的启航阶段,切不可就这样走错航线,而错过太多沿途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2]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李小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