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近代史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对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又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东方主战场,为打败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史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作为历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的频考点,抗战史命题所占比率较大,在最近几年里有多道选择题,并且还经常出现在非选择题中,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史料提取信息,如:考查抗战中重要战役特点、抗战的意义等。在高三历史复习时,依据新课标和考纲整合抗战史,重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情景、变换角度、推理教学,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发现、探究、解决、反思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作为高三年文科生,经过2年多历史学习,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有深刻的认知;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知识有一定的框架体系;在历史情感、思维、质疑、探究上也有一定的空间层次。但是面对新情景、新立意、新视角、新类型的能力型各种高考类型题(包括前高考题、各省市质检题),学生总感觉“所读、所教非所考”、“所选、所答非所问”,这也正好暴露了大多数高三文科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上的欠缺,正如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方面,如果以中国立场和角度,学生往往还能有一定的解答能力,如果以西方的角度和立场,学生往往就会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两眼茫然。本人认为应该以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依据新课标和考纲整合抗战史,重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最新史学前沿和高考真题,创设新情景、变换角度、推理教学,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发现、探究、解决、反思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从教学角度来说,要努力摆脱教材束缚,重构新的教学模式,以实现经世致用的历史价值;从学生角度来看,应该以扎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
首先,介绍西方学界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上的新动向。
第一,新意义与多视角。
在《上海1937》中,作者就将淞沪会战定义成“城市战的开始”。在序言中作者认为,在1937年初前,对世人来说‘城市战’是一个为人所不知的全新的概念。而为期三个月淞沪会战让人们认识了这一全新的概念。作者把震惊世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解释为五年前在上海就已经演绎过了,因此他特意为此书起了个副标题,即:《长江上的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在《帝国在南中国的冲突:同盟国代理人与日本的战争(1935-1941)》一书中,作者根据英美两国的揭秘档案,将中国在南方的抗战定义为“代理人战争”名称,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代理人。使得这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新生机、新意义。认真研究这两本书时,你会发现它们有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多样化的论述视角。如《上海1937》就是从日军官兵、德国顾问、中方官兵、租界西方人士四个视角,交叉论述、互相佐证;如《帝国在南中国的冲突》则引用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多地揭秘档案。中国的抗日战争史是20世纪国际性大事件,通过多维性视角的研究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第二,新史观。
西方学界在中国抗战史研究上,一直是持所谓的“欧洲中心观”,特别是在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研究上,他们总是认为,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作用有限,甚至认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得益于盟军战略。不过在最新的研究中,这种狭隘观点有了新变化,西方历史学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中国抗战在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比如:在方德万的《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中,就充分肯定了中国坚持抗战对二战的意义,他指出,中国战场的抵抗非单纯依靠外国援助,更多地是源于中国自身;他特别强调了国民党抗战的功劳,也肯定了中国为抗战付出的代价,认为中国作为美英的盟国,为最后战胜日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又如在拉纳·米特教授《中国的抗日战争:为生存而战(1937-1945)》一书中,也是肯定了中国这一“被遗忘的盟友”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不仅是对“欧洲中心观”的反思,而且也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史认知的重构,这才是真实、客观、公正、唯物的评价。
第三,小人物的抗战史。
在西方历史学家的抗日战争史研究著作中,我们也注意到,他们特别注重研究中国抗战下的“人”,他们的笔下,关注着不是那些“大人物”,而是被忽视的、不起眼的无名无姓“小人物”,比如普通妇女、工人、战士、学生、劳动者等,记载着他们战争下的境遇、苦难、生死、思想等。如《上海1937:长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中,作者回避了激烈残酷的战争过程,将目光聚焦到战争下普通百姓身上,以“跳出战争写战争”,从每一个“小人物”细微处,以日常生活、往来、日记、书信等生活点滴入手,描述着“小人物”眼中的战争,即战争是如何影响、打乱正常规矩的生活;面对炸弹爆炸,普通百姓的反应与救援;城市系统的医疗与救护:逃亡、抢掠与拘捕、处死,甚至发生日本人要向井里投毒的谣言,却导致无辜百姓因携带粉末状物品或药品而被毒打甚至杀害;日本间谍或者汉奸的破坏和出卖,导致普通百姓互为怀疑、互相伤害。这些战争中的“人”的百态,有惶恐自私、有卑微残忍、也有恩怨情仇甚至人情味。在李丹柯教授的《重庆回声:战时的中国妇女》一书中,也是典型的从个人生命经验的微观角度,以不一样的视角书写着中国人民的抗战。
其次,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探究中国抗战,设计以下问题:(1)概括西方对中国抗战地位认识变化,并说明其变化原因。(2)归纳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线索,概括日军侵华罪行。(3)以多元史观分析抗战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4)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5)以《生活在抗战下的“我”》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以上探究均为分组,或推理、或史料实证等方法完成,让学生依据课本和岳麓版复习教辅材料,在已经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探究和整理。)
通过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变换视角推理复习抗战史,真正实现以史料实证来批驳那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荒唐言论;揭露其狼子野心和丑恶嘴脸,捍卫国家的历史尊严;深化学生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未来的真情实感;培育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书目:
1、(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
2、《上海1937:长江上的斯大林格勒》
3、李丹柯《重庆回声:战时的中国妇女》
4、方德万《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
5、周刘波《家国情怀的培育》《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04期
6、《高考》2019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