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连朋举
[导读] 武术统称为徒手或持武器进行格斗搏杀的综合性技艺,徒手搏斗技艺囊括八卦掌、迷踪拳、长拳等,武术兵器囊括双节棍、枪、大刀、长棍等
        摘要:武术统称为徒手或持武器进行格斗搏杀的综合性技艺,徒手搏斗技艺囊括八卦掌、迷踪拳、长拳等,武术兵器囊括双节棍、枪、大刀、长棍等。武术源于古代战争及狩猎活动,是人们长期搏斗经验的累积。在《兵迹》《礼记》《文选》等古代文献中对武术均有不同程度的解析,伴随时代迁移一直发展至今,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然而,当前有些高校仍未能妥善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影响其作为文化在高校育人活动中的渗透成效。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对策
引言
        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教育机构需重视文化宣传教育,将引导学生文化传承视为己任,其中高校武术教学需通过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对武术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丰富武术教学形式,将武术文化与学生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继而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锻造学生强健体魄,提升其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引领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高校武术教学有效性得以提高,助推高校育人活动科学发展。
一、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价值
        (一)做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概念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的精神内核是“仁、义、礼、智、信”。这一内涵在武术的传承、竞争、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深入的渗透,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武术价值”,即重传承、重仁义、重惩恶、重善以及忠诚和谦卑等等。这些规范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影响武术从业者心灵的重要载体。他们使武术工作者学会谦虚、宽容、自律、感恩,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更加深厚,从而有效地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和激发民族精神。高校是我国建设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和平台。做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中国政府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立即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不断挖掘、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武术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一种“文化自觉”,使他们认识到武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和趋势,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尊重武术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武术文化的民族热情,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
        (一)武术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所分离
        武术教学的实施需要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校以技术为核心进行教学,武术教育的实施主要以技术活动的形式进行。其实,技术是武术教育的外端,它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如礼仪规范、武术理论、武术观念等。这些深层次的内容被高校忽视,使武术教育的实施陷入框架之中。在武术课程中,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层面,使得武术文化教学偏离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同时,在高校,教材和专业师资相对匮乏,使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充分结合。
        (二)武术教学真实性内容缺乏
        在武术文化中,既有套路和绝技,也有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才赋予了武术文化独特的地位。然而,在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中,没有对相应的经典进行梳理,缺乏武术教学的文化基础,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不涉及的。导致其发展缺乏理论和概念上的支持,也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三、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措施
        (一)提高高校对武术文化教学重视程度
        首先,高校需引导各个学科及专业教师开展武术教学及文化传播研究活动,通过教研累积武术教学发展经验,探寻武术文化渗透立足点,确保武术教学在高校育人进程中全面开花,避免武术文化昙花一现。这就需要高校组建武术教学调研小组,以突出本校教育优势为目的整合研究结论,调配武术教育资源,增强武术文化传播性;其次,高校需打造一支专业的武术教学队伍,邀请武术专家担任教学顾问,组织体育教师学习深造,与民间武术大师、武术表演机构建立合作育人关系,提高本校师资力量,为完成高校武术文化传承教育任务奠定基础;最后,高校应兴建武术运动场馆,开辟武术教学场地,按照体育卫生标准配备武术设施,供学生学习武术套路动作及自主练习之用。开设武术文化传承课程,以选修、必修的形式完善武术教学体系,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使武术教学契合文化传承育人目标。
        (二)注重武术教学队伍综合素质提升
        在高校,教师对武术文化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武术文化教学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见,高校武术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实际水平。因此,高校应重视武术教育工作者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运动技能、基础文化、武术理论等方面入手,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和武术内涵的提高,使武术文化在高校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播,以达到促进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目的。它还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实现自身武术素质的不断提高,使高校武术教学更有效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转变教学理念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任何其他文化都无法替代。因此,它需要被重视和继承。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继承体育技术是为了继承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文化的研究,更要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内涵的传承。
        (四)强调文化教育以及理论知识
        文化遗产具有哲学文化、审美、建体、智育、道德教育等多种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理论课,还要重视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进行文化遗产。以中国武术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国武术强调厚德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武术礼仪的学习,在学器械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机械礼仪的教育;学拳法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拳击教育。总是渗透文化内涵教育,学生们把装备交给别人的时候,引导学生们拿着刀,刀先向左,然后水平,不但方便,还方便在剑客的右手里拿着刀,还可以避免被怀疑。在讲授气功、龙武龙等文化项目的时候,也要随时以学生为对象重视文化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广泛而精密,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技术的教导,还要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增加对这些活动背后的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强其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必须体现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传授,还要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旭渝.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3):41-42.
[2]郭开惠.大学生体质下降视域下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5):81-82.
[3]周大坤.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反思[J].体育风尚,2019(07):172.
[4]宋亚洲.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秦国飞.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4):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