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无用”之功——以安徽中考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1董永辉 2施济媛
[导读] 2019年开始,教育部发文明确取消初中毕业考试纲要
        摘要:2019年开始,教育部发文明确取消初中毕业考试纲要,由此,引发对于中考复习的疑惑,尤其是文言文复习,无考纲即意味无范围,加之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只能实施线上教学,其效果又增加了不确定性。这一切对一线的老师们显然是一种全面挑战。它“逼迫”着老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深入研究课标、课程、课本、真题,要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革新教学设计,让课堂回归本源,做一些“无用之功”。
       
        关键词:中考 文言文复习 “无用”之功
       
        2019年11月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最重磅的信息莫过于:“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破了人们的计划,也打破了初三毕业班师生的复习节奏。
        延时开学,教学时间的压缩,考纲的取消,线上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无疑增加了中考复习的难度,这一切对一线的老师们显然是一种全面挑战。它“逼迫”着老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深入研究课标、课程、课本、真题,要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革新教学设计,让课堂回归本源,做一些“无用”之功。
        依照惯例,当前正在进行的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无疑是重头戏。在取消考纲的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文言文复习,是所有毕业班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个人的一点做法。
        一、深入钻研课标、往年考纲和中考真题,梳理复习思路和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建议: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关于评价的建议,明确: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语文)》对文言文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如下规定:“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理解并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并能概括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从课标和考纲的表述来看,“浅易”“初步”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可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不会太大,从近三年的真题来看,试题类型和考察方向比较稳定,变化较小,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题型和分值固定。其中字词解释5分、翻译句子4分、文意理解6分,共计15分。
        (2)各题考查内容稳定。第一项为字词解释,包含课内3个和课外2个常见字词;第二项为句子翻译,课内、外各1句,每句通常不超过12字;第三大项为文义理解,考察课内篇章理解3-4分,课内外比较辨析占2-3分。
        (3)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但有一定区分度。近三年安徽“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形式都为“比较阅读”,课外文言文篇幅在50字左右,选择的是和课内篇目中涉及的作品、作家、人物、主题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的浅易文言文。
        二、以文体划分板块进行复习,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复习方法。
        课标附录1推荐了适合初中生记诵的古诗文共61篇,其中文言文21篇。我大致将这些古文分成以下板块:写景状物篇、诸子百家篇、历史人物篇、托物言志篇等。
        每个版块复习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分析1-2篇文章,其余的文章,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梳理,组织学生之间互见研讨,教师适当点拨和补充,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梳理统编版教材中的常用实词和虚词,以经典篇目为依托,重点击破。


        2011版“课标”和2019年安徽“考纲”都明确提出,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句。学生若想实现无障碍阅读课外文言文,必须在平常的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并在中考复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运用。因而,教师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讲解某一篇文言文,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梳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多义项和多用法。
        四、找准关联点,设法打通课文之间的联系,如主题、人物形象、写法等。
        2012年安徽中考语文第一次出现文言文比较阅读,2017年开始,这种题型已经成为安徽中考的必考题型。课外文言文一般短小、浅易,出处、故事内容与课内关系密切。从全国各地真题看,内容相关、手法相似、人物相类,都是常见的比较角度,而且通常都是“正相关”。所以老师在文言文复习时,要注意找准关联点,打通课文之间的联系。
        譬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雪景的古诗文名篇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世说新语﹒咏雪》、《湖心亭看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进行比较。
        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表现出雪花随风飘扬,漫天飞舞的优美。贴切有味,独到微妙,其间也浸润着谢家才女儿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名句,前一句写全景,突出景物洁白广阔。三个“与”字连缀了天、云、山、水,描绘出浑然一白的纯净天地。后一句特写,用对比、夸张、白描的方法,突出景物寂静深远。三个“一”依稀可见,唯觉其小。镜头由大到小,写出视线移动,小船荡漾,景物变化,表现宇宙浩瀚,人物渺小,以及要将自己融入苍茫宇宙的愿望,充分展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以一个新奇的比喻,以南方春景,写北方冬景,把塞外气候变幻无常,八月雪花飞洒的奇特景象,比喻成江南二月春风拂煦、梨花漫绽的美丽意境,传达出雪之皎洁、鲜润、明丽,表现出边塞雪景的壮丽,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名篇名句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同一景物,在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风格的作家笔下,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以深化他们对文本本身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五、讲解古诗文的同时,不可忽略文学和文化知识的渗透。
        文言文的学习,起于文字,游赏于文学,归根于文化。文学、文化的涵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伴随一生的,作为语文老师,理应自觉担负文学和文化的传承的重任,即使在中考复习期间。教师在复习文言文时,可以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适当讲解,并适度拓展,可以激趣也是普及一些基本的应知、应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必要,哪怕只是在学生心底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也好。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名句“黄发垂髫,并佁然自乐”,刻画了桃花源中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其中“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孩子。《愚公移山》《醉翁亭记》中“始龀”“提携”的意思也与“垂髫”相近。如何辨析?垂髫,原指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泛指幼年。始龀,由一“龀”字的造字可知是换牙年纪的孩童,也就是七八岁的儿童。提携,原意是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儿童。
        复习至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区别“垂髫”、“始龀”、“提携”三个近义词,同时可以补充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及笄、束发、加冠、弱冠等古代年龄称谓,还可以结合《论语(十二章)》中提及的年龄称谓,让学生总结一个古代年龄称谓知识树,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沾染一点文化气息,也可以为“枯燥”的文言复习增加一点趣味。
        以上几种浅拙做法可能是于“提分”无益的无用之功,但从实践来看,一定程度上确可以激发学生文言复习的兴趣,提升文言甚至文化素养,值得不断探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