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阶段总结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蔡欣
[导读] 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但阅读习惯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摘要: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但阅读习惯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小学生而言,阅读更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某一目的性的作用。本文将阐述我设计的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它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信息和证据;为我和学生双方提供了服务,让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阅读习得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旨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  记录  习惯
       
        我想:没有人可以否定阅读的意义!但是阅读又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很难说清楚它有多大的具体作用,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话,考试时,语文分数往往并不理想。这样,学生和家长反而会抱怨读课外书占去了他们的时间,却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也会产生“课外阅读无用”的想法。在我们开展的“采蜜集”读书活动中,就有家长抱怨孩子做完功课没有好好复习,急着看课外书,考试又没有考好的情况!
        当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是做参考书、习题,不会在短期中直接对某一目的产生作用,功利性过强,事情往往是做不好的。何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直接目标也并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而是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是过程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的读书笔记和阶段习作。在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它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信息和证据;为我和学生双方提供了服务,让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翻开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虽说不上个个皆为佳作,甚至有的还只是只字片语,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正沿着自己的脚印不断前进,这就是成功的起点。起码它记录学生点滴进步:
        一、培养学生在阅读和习作这一领域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如此,但谁又可以保证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拥有同样的兴趣呢?何况是小孩子呢!他们的兴趣也难于稳定的,不是吗?所以刚开始实施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的,因为部分孩子完成课内功课都有困难,做读书笔记和写作文不是又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吗?如果因此就放弃培养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兴趣,想必是有失公平的。因为有些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习得的,相信这一点,就可以多一些机会悦纳你的学生。何况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学科,更大程度上是在探索人生生活的意义,是对人们精神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它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强调的是主观的感受,所以指导学生体会阅读过程的乐趣和体会被文章内容吸引的快乐比要他们读懂什么更有意义。因此,刚开始时,我并不具体要求学生要读哪些书。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列出所喜欢的类型,再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去图书馆借来,同时发动每个学生捐出自己的书籍,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不怕他找不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在这个基础上,还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要求不高: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向他人推荐你认为最好的篇目。这样主要是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成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一个月后,开始要求学生按照记录袋设计的格式填写(允许有不同),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觉得轻松多了,相当一部分同学摘录的句子非常优美,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感悟的。当然,个别同学阅读还是相当困难的,尽管如此,哪怕他只是写下了最常见的字词都给予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有目的地让他们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会结合课文教学指定范围,比如上《荷花》之前,我会让他们阅读两到三篇写花的文章,且认真观察一种你自己最常见的花。这样,学生不会无话可说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学习人物时,他们会提到他所知道的名人,并从中获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毕竟课文里的介绍都是比较简单的,故事性远没有“传记”中生动。一段时间下来,很明显,学生阅读的书目有了很大的变化,刚开始是童话故事居多,后来逐步分化。

有的特别喜欢名人传记,有的钟情于《十万个为什么》,有的沉浸于风景,当然童话依然是他们永不褪色的梦。
        二、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阅读和习作这一领域进步轨迹。
        “我爱读书,正如歌德所说:‘读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好书能使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这是我在学生的读书摘记中读到的一句话,我想,当她记下这句话的同时,一定为自己的收获激动不已!是读书把她带到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虽说不见得她对此会有很深刻的体会,但至少她已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顿悟和自己的体会。仔细阅读学生的读书摘记,你也会为一些精彩的片段所感染,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对语言本身的感悟能力——语感,它的生成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直觉的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语言的积累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丰富他们的语文实践经验,语言的积累才成为可能,语感的获得才得于培养。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每个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每个同学的记录袋,都真实记录着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些同学的读书摘记里,还有自己绘制的花边及图案等,并根据“采蜜集” 的命名设计了一群蜜蜂围着花朵采蜜的封面图案,取意为自己就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三、帮助学生发展起对自己在阅读和习作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估的能力。
        在这个成长记录袋中,学生不仅要负责选择和提交符合要求的作品,同时还要一步一步地检查自己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的进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帮助。也就是说,学生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收集汇总自己的作品而已,还要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基本的思考与评估。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发展起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和评估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以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为主,建立交流平台,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学习所得,获得被认同被欣赏的心理满足感,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不仅需要同伴的欣赏和接纳,更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和家长对于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应给予应有的肯定,同时提出他们可以达到的下一步要求。每过些日子,我都会以对话的形式在他们的记录本上留下肯定和鼓励的话,如果他们有话要回答,就会写在后面。同样家长也会给出建议,从我们的描述性语言建议中,学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位学生写道:做“采蜜集”使我学到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也使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为什么呢?因为完成一篇采蜜集有时要读好几篇课外书才能找到我满意的好词好句。我知道书是一位无言的老师,它能教会我许多知识。当学生把原有的要求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肯定他进步了!
        也许,所有这些都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但我坚信坚持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如果我的学生了解很多人的故事,必定可以从这些人克服困难和困惑,战胜艰难险阻,解决了难于解决的难题的经验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这里,并不能说他们的阅读量达到了多少,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事实上,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读完多少书,而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他们一生中不能不做的事情,成为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这也正是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许多年以后,许多的人生感悟,就在他们捧卷细读之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