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张志平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张志平
[导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的竞争、创新的竞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我国要向着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培养教育人才的基础,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及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 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高质量的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每个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且不断深化改革。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的学生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目前各个高校都提高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如何行之有效的贯彻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充分的结合应用型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言的,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富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再创造和研究的特点。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指技工,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不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只要会操作就可以,一专不会多能。应用型创新人才虽然也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应用,强调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宽泛,能够综合运用解决各种问题;在不断变化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开拓创新,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学识能力。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型人才”。目前普通的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的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善于进行创新的人才。应该说,从企业层面来说,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国家层面来说,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才结构,而且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3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3.1 理论和实践兼备
        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既是“能人”又是“人能”,既要有广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将广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实践要有理论的指导,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只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能称之为应用型。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主要应用智力技能的劳动者,他们能满足在企业第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需要。因此,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教學,又要注重实践应用;既要侧重学术教育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
        3.2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
        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侧重知识的建构,而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以能力为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是要求学生将自身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既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还要有所创新;既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与能力兼备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3 较高专业素养和良好心理素养兼备
        现代社会越来越青睐综合素质好的人,除了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心理素养不仅有益于增强体质,而且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是人成功的保证。一个人只有心理素质健全,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在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两者不可偏颇。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了创新创业的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序幕。经过不断的尝试,这些学校逐渐研究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而后全国其他学校也相应地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国内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对实践型人才培养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与一些高校相比都比较落后,同时很多院校的地理位置也相对比较偏僻,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发展较慢,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4.1创新创业培养主体和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进行,同一门课不同专业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依据制定好并且好多年不变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造成理论与现实脱离,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创新创业的需求。
        4.2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目前的学校教育侧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往往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期末进行一项期末理论考试即可。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看平时作业是否交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忽略或者不看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寻找标准答案的工具,严重缺乏创新创业的能力。
        4.3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分离。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设定好的体系来进行理论教育,很多学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实践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要么没有,要么只是提交一份计划书,创新创业教育形同虚设。三者相分离造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
        4.4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扎实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但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这样的老师,如果让现有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他们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拘泥于现成的教材,教学和指导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低下。
5 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他提出,未来将会是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指的是在人们在受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等诸多要素都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

高校研究生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促进研究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既要全面培育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又促进其自由个性的发展。所以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第二,素质教育理论。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必经途径。“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既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要求学生各体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八个方面。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创业型人才的基石。高校对研究生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在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创业型人才。
         第三,创业教育理论。世纪时间后期,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一创业教育,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目标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较多地注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并不就是说要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它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是想通过创业教育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使得他们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基本的创业知识或技能,从而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6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1理论教学模式。(1)情境——问题式教学:教师通过指引学生从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情境或环境中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思想方法和技巧,并用它们解决问题。在情境——问题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创新教育也被应用到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方法。(2)科研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科研项目式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举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激励和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及创新创业能力。在科研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時又共同进步。
        6.2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实践教学融合进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1)课程实践:建立专业实验室,教师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展现出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熟悉掌握专业知识,不用课下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2)创新实践:在课程实践中,老师把复杂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验简单地展现出来,但在创新实践中我们又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进入到工厂、企业或其他部门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场所。(3)创业实践:学校和企业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学生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对符合创业条件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经过创业实践的锻炼,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有效的创业体验和经验,这对毕业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6.3导师制。一名老师指导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学习、实践和科研,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指导。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导师制,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6.4校政行企四方协同教育。校政行企协同教育模式打破了创新创业资源的孤立配置,弥补了高校师资的不足,及时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使高等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合作,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7 培养规格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它体现的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学生通过专业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获取、积累和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特别是思维力,发展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起来的,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实的再现或抽象概括,来源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又指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知识、智力、能力、素质是这一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知识是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但智力是内在的,它必须借助能力才能外显出来。因而智力和能力是两位一体的关系,一般称为“智能”。知识和能力通过升华,内化为人才的素质;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知识的更快获取和拓展,促进智能的更好发挥和发展。各种能力经过优化组合,集中体现为创造力,也就是说,智能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力;素质为增强思维力和创造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潜能。最后,思维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经过整合,造就出创新创业型人才。
8 结论
        应用型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人才支撑,但是现阶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速度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体制。在此次研究中,针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 杨琨,刘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销售实践[J].中国市场,2016(27):52-54.
    [2] 章刘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实践[J].质量探索,2016(2):64-65.
    [3] 肖慧芬.设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怀化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7(z2):191-193.
        [4]韩团军,聂翔,黄朝军,张志伟.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大学教育,2017,(05):158-159.
    [5] 欧阳丹丹,陈雷.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03):68-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池学院科研青年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新创业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2018XJQN013; 2019年河池学院A类教改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综合研究成果,编号:2019EA008。
        作者简介:张志平(1987-),男,广西资源人,本科学历,河池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现代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