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展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张玉洁
[导读]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在近年来频频提及的主题,也是未来我国教育所重视的核心内容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在近年来频频提及的主题,也是未来我国教育所重视的核心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才是体现其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指标。现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革新,国人也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以及孩子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本文将从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进程的角度展开探究,并对其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新式教育思想与理念率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在过去的教育体系当中,成绩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们学习只为了升学,另外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无用,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期。在面向现代化的新时代,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较大的人才缺口,过去许多行业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本文聚焦于小学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事业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新式的教学模式,这是契合教育理念发展的重要教育模式,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与综合素养培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谓事半功倍,这一教学模式将使得学生与老师同时受益,利于教、更利于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小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打磨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过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被忽视,教师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但在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表现当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水平与质量,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优化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角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年纪小、好动、好奇心强的突出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与知识有着探索欲望,但众所周知学习在一些时候会稍显枯燥,这样的枯燥与学生所期待必将有所偏差,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知识储备也较为匮乏,因此其社会认知能力尚且不足,也可以说是世界观还未形成,缺乏对社会正确的认知。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这一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社会体验,让其接触社会实际生活,认识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印象与思想,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生根发芽。
        2 当前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为止,这一课程模式的开展时间尚短,还未形成较为全面的经验与成果【1】。许多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开展无望,这也是由于地域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导致的,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与优点也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也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这一方式展开深入的全面研究,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将会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2.1 学校缺乏实施标准和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众多小学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这也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前,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形成经验。许多老师也对这种教学模式十分陌生,在开展的过程中处处碰壁,课堂教学进展十分不顺利。实际上,现阶段的综合实践课堂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也难以找到充足的成功教学案例。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这也导致了课程进展不顺利,大多数老师只能适当的将实践活动融入到传统教学当中,这样的模式使得实践活动课程,失去了其特色与优势。


        2.2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虽然符合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要求,但是在许多学校以及老师看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较为弱化了教学功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在一些学校就把这一课程当作副科,缺乏应有的重视。许多老师把这一课程当作自习或者课外活动教给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缺乏组织缺乏引导,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一课程的实际意义,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就成为了空架子,难以发挥其作用。
        2.3 教师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观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教育的领路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新型课程模式之下许多教师在备课以及个人解读方面遭受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教育形式还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教学经验的辅助与借鉴,许多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没有头绪,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作用。尽管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率先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但是许多理念与方法中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难以指导,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这也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远远低于预期。
        3 如何实现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
        3.1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管理。
        立足于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延续性发展角度出发,对本课程的常态化建设前景展开分析,总结国内外先进素质教育经验,与学校进行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建立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推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常态化[ 常态化:正常的状态。]进程。这一常态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因素就在于合理且规范的制度约束,在明确的课程标准之下,教师才能够进行合理正确的研究备课,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3.2 进行教师培训,积极进行教师团队力量整合提高。
        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当中,由于孩子的身心发育上不健全,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言传身教,都将带给学生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若要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就必须对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与教育【3】。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处在探索阶段,对于每一位教育界同仁来说都是一样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活动,也可以进行校内听课活动,轮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听课、记录、评议以及意见反馈。这样一来教师群体的行动力与战斗力将会得到保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也能够发挥好领头人的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
        3.3 家校合作,引入家庭教育元素。
        家庭往往是孩子们的第一学堂,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家长与老师的结合与交流,家校合作就是促进家庭与教育机构进行有机结合对孩子进行共同教育的主阵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模式,学校可以采取开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进行告知,并积极听取家长意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
        4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开展,首先需要有制度与标准的规范与指导,另外作为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教师们担负着教育重任,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理念是极其重要的。推进这一模式的常态化建设,需要拿出成果,因此必须要革新教育思想,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促进这一教育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一凡.如何实现常态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探索[J]北京基础教育,2019,(08):186-188.
        【2】 何家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进程研究[J].教育学报,2018,(22):77.
        【3】 张奕欢.立足小学教育实际,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进程—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教学[J].中国教育(教育科研),2018,(04):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