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文化背景下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何栋
[导读] 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对于幼儿的区域性活动重视度越来越高,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对于幼儿的区域性活动重视度越来越高,因此已有大部分幼儿园开设了活动区域,并在区域内创设了美工区。然而经过调查,不少美工区内的材料投放虽然都满足了儿童的相关需求,但是在面对幼儿的差异性及材料的价值判断与利用方面没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基于文化背景下的美工区材料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投放,这对于儿童的教育发展是及其不利的。为此在当代教学的大背景下,应着手于幼儿自身的兴趣特点,以文化背景为主要核心,积极对美工区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升美工区材料的利用效率与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文化背景;美工区;材料投放;有效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个拥有众多民俗文化背景的国家,因此在进行幼儿美工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合理的掌握这些民俗文化背景将对儿童的学习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以“沙湾飘色”为代表的广东民俗文化艺术,就以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及工艺等,把色柜作为展示舞台,将色柜上乘坐的人物造型作为屏幕,凌空而起成飘,通过将二者完美的进行色彩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整体,从而来表现出民间文化故事或是传说。因此将这样一个文化传统融入到幼儿美工区中进行材料的投放,将会对幼儿对于色彩的学习起到非常有利的认知,为其后续的文化学习起到良好的帮助。
一、融合“沙湾飘色”主题,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材料
        在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引导过程中,充分融入民俗文化主题可以方面知识的合理渗透,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全方位的优化知识教学理念,让幼儿能在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中更深刻的掌握到美工活动的相关意义。比如在“沙湾飘色”中,就是以游行的队伍作为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来进行表演,采用同样规模的色柜作为小舞台,然后利用3-5个儿童进行造型演员的担当,这种就可以利用文化主题的融入进行幼儿的引导工作[1]。在教学开始时,可以为幼儿准备色板所需要的工具投放在美工区内,然后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亲自动手进行色板的相关设计,并且教师也要在幼儿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帮助幼儿进行设计思维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思维。并且在之后,每当教师开启美工活动的时候,幼儿就会想采用美工材料进行色板的制作,并且越做越生动,越做越有艺术感,充分的激发了幼儿对于民俗文化的情感与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一步促进了儿童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依据儿童特点,采用适当的材料
        在进行美工活动时,因为幼儿年龄段的不同,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的相关特征,从而来选择符合他们的材料。同时还可以在其中投放具有代表性且安全的材料,充分提升幼儿的兴趣及动手能力。等到兴趣完全建立后,就可以适当的提升美工活动的难度,从而引导幼儿能够结合美术主体进行创作活动。其中以大班的幼儿为例,这个阶段的幼儿其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其集中力较为分散,但是因他们的手部能力已经开始步入成熟化,因为与中小班的幼儿相比,会有较高的精准度。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在美工区投入一些有趣且需要思考的材料,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自行发挥,完成关于“沙湾飘色”主题的作品。

例如大班在进行“猴王借扇”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了解故事内容,在美工区准备各种纸类、收集的美工材料(如树枝、树叶、花生壳、开心果壳、小石头等)各种生活中彩色笔、水粉、剪刀、固体胶等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各种形态及表情不一的猴王,包括猴王的服饰,以及芭蕉扇的设计,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猴王及芭蕉扇等制作成一个微型色板,制作完成后向老师和同伴分享自己是如何设计“猴王借扇”这个色板,让幼儿感受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色板创作的满足感。
三、 “沙湾飘色”文化主题投放的可操作性
        在针对每一个幼儿的经验、认知水平、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差异,因而在进行主题活动的布置中,要合理针对幼儿的能力进行引导,并积极建设处一个符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空间。并且,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进行一些可操作性的美工材料投放[3]。
        例如以“沙湾飘色”文化主题为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沙湾中特有的文化艺术进行材料的投入,从而帮助幼儿进行相关文化服饰的制作。比如在进行“哪吒闹海”这一故事的相关建立,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进行服装的准备,从而让幼儿对其进行涂色、粘贴画等设计,同时在面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时,则可以让幼儿自行进行服装拓卡的制作,并进一步进行相关设计。
        此外,儿童美术区的活动材料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性。在进行美工区活动的过程时,是为了让幼儿能够采用一定的材料进行动手动脑,同时也是为建立完整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引导时,要保证材料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建立,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引导。例如在进行“沙湾飘色”主题中的黛玉葬花,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好树枝,彩纸,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进行花枝的制作。同时幼儿在美工区发现这些材料后,还会对其产生兴趣与感觉,进而通过自身掌握的相关方法来处理这些材料,达到教学的相关目的[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的幼儿美工区活动中,已经为儿童准备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因此这种方式也广受家长及幼儿园的相关认可,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幼儿教育特定活动形式。而在美工区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广大幼儿教师们应积极为孩子提供出合理、有效、能够刺激幼儿学习兴趣的材料,让幼儿在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得掌握到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时珂.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20(02):61-65.
[2]徐岚.美工区材料投放之我见——试论在美工区活动中投放生活化、游戏化材料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108.
[3]黄晨敏.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130-132.
[4]金珊华.浅谈中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有效指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6):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