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堂课中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荣洪凤
[导读] 本文介绍了课堂课中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言语以及动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课堂课中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言语以及动作,去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去激发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通过故事导入去激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运用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去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课堂当中进行游戏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到课堂当中,进而引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听课兴趣;有效策略;激发兴趣
        1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言语以及动作,去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成绩期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成绩,将学生做一系列的等级划分,尽可能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等级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并且对其作出的一系列举动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合适的场合给予不断的鼓励,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尽可能地将积极向上的态度用在自身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存在的缺点,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充分的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内心真正产生一种想要改正错误,想要进步的正确心态。通过言语或者动作引导,让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就是教学课堂的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过客。
        2通过多媒体教学去激发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们通过微课的形式去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布置一系列的课堂作业,让学生们首先去了解丰富的课堂知识,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当中自我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结合多媒体教学,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们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教学的听课兴趣。
        3通过故事导入去激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可以享受一些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例子。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方程的时候,可以将历史故事有效运用到数学课程当中。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首先假设韩信的兵马总数不超过1万,然后将兵马总数进行3人一列,5人一列,7人一列,13人一列……进行一系列的方程列式。学生们根据韩信点兵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氛围的有效带入,解决历史故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合理的提高自身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运用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去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在进行在初中数学教授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开设之前,尽可能的用一系列的不同大小的圆形教具去做好准备工作。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亲眼的将不同大小的圆进行合理的位置摆放,进一步去有效了解圆的几种位置情况。不仅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前进行,圆的模型自我制作。合理的找到原点,并且测量不同位置,距离原点的距离,尽可能地让学生们通过自我操作去清楚地认识到圆心到周长的距离始终相等。初中学生通过自我操作,亲眼观察比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更有效果,有效的引导初中学生深入的进行有效思考,在直观当中自我总结圆的性质以及圆的位置等一系列的课堂知识。又或者在数学课堂的讲授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制作一个正方体,进而让学生们自行对正方体进行裁剪,从而了解正方形的展开之后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形状。
        5在课堂当中进行游戏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程当中进行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於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两人轮流取,甲先取,则甲应如何取才能致胜?
为了要取得最后一根,甲必须最后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后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后留下4根火柴,最后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通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后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k+1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不连续的数,如1﹑3﹑7,则又该如何玩法?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於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者甲,须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后获得0,但假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於火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后,桌上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后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后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是1或4(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火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则甲取1),最后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后一根而获胜。
通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到课堂当中,进而引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
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们通过实际具体情况的有效结合,充分意识到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与实际有效联合起来,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一切相关问题[1]。
        7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将学生们根据自我意愿以及教师分配等不同模式,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当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发挥自我的特长,尽可能地让学生们通过分组的形式上台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们在学习当中加强与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且深入进行自我学习以及展示自己。小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去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以及课堂参与主动性。
        8结束语
教师们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阶段的特征,运用创新的意识去改良现如今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有效地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贯彻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尽可能地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听课效率,最大效率的发挥出教师课堂讲课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艳.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