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科普活动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大学草木学社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潘金晶
[导读] 研究基于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框架对浙江大学草木学社的校园植物认知活动进行优化
        摘要:研究基于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框架对浙江大学草木学社的校园植物认知活动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活动由线下植物认知和线上定向越野组成。活动借助H5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答题互动,在内容设计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达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关键词:数字化科普;活动设计;植物科普


一、文献综述
        科普活动在促进公民终身学习、促进公民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完善受众知识结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高校由于具备丰富优质的软硬资源在科普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学生科普社团的作用不容小觑,如厦门大学蔚蓝社是我国第一个致力于海洋科普的环保社团,其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蓝色营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实践过程中,多数高校科普社团活动在内容设计和表现形式上都暴露了问题。[2]浙江大学草木学社是高校植物科普社团的一员,其校园植物认知活动虽广受喜爱,但在内容设计和表现形式也存在问题,比如讲授内容较多且缺乏联系,表现形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创意,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本研究采用非正式科学学习框架对草木学社的植物认知活动展开分析。美国科学教师学会从国家政策层面强调了非正式科学学习框架的合理性。[3]框架作者之一Philip Bell教授表明该框架是普遍适用的。[4]此外,该框架还可以为活动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表 1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框架[5]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设计
        结合框架的六个维度及现状调研结果,活动目标设置如下:
表 2校园植物认知活动目标

(二)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分为线下植物认知和线上定向越野,容量在20-30人左右,时长3小时。
        植物认知:该环节时长为1.5小时。老师带领学生展开实地认知,讲解15种植物的名称、形态、作用、文化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可结合社会现象展开讲解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以红豆杉为例,老师指出因红豆杉树皮所含的紫杉醇具有抗癌功效,导致红豆杉在某些地区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以此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帮助学生达到活动目标。
        定向越野:该环节时长为1.5小时,学生组成四人团队,并领取一张校园地图。地图上的15个红点对应上一环节讲解的植物。组员扫描二维码进入平台,并根据题干信息展开定向越野,完成答题。题目共10题,每题10分,游戏结束后根据最终得分和时长进行排名,并派发纪念品。
(三)活动资源开发
        研究借助H5平台题库,为植物认知环节中的每种植物设置题目,共15题。答题页面正上方的图片与各小组领取的地图信息一致,图片正下方为题目,类型为选择题,效果见图 1。

图 1答题界面
三、总结
        本研究针对草木学社校园植物认知活动的现存问题,借助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框架对活动进行优化,最终为社团设计了一个结合定向越野的植物认知活动,较以往活动而言,内容更精简,安排更合理,形式更丰富。研究还借助H5平台实现了新媒体元素的整合,这也是未来高校科普社团可以借鉴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志敏,任福君.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探讨——基于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案例的分析[J].科技导报,2012,30(Z1)98-102.
[2]翟杰全,任福君.大学科普的动力、优势、途径和价值——对大学科普相关问题的一个经验分析[J].科技导报, 2014,32(32)78-84.
[3]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 NSTA Position Statement: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EB/OL].(1999-07-01) .[2020-04-10]. http://www.nsta.org/about/positions/informal.aspx
[4]Naomi Antony .非正式科学活动” 促进知识”[ EB/ OL] .(2009-02-02) .[2020-04-10] https://web.scidev.net/global/news/zh-133594.html
[5][美]菲利普·贝尔,布鲁斯·列文思坦,安德鲁·绍斯,米歇尔·费得 编著,赵健,王茹 译.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人、场所与活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