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思维对城市社区规划的影响和启示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唐帅
[导读] 摘要:城市系统在当前全球变化冲击引发的各种灾难下变得脆弱不堪,韧性城市作为应对城市危机和挑战的一种全新方式,成为规划学界的前沿理念。
        深圳光明天安云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城市系统在当前全球变化冲击引发的各种灾难下变得脆弱不堪,韧性城市作为应对城市危机和挑战的一种全新方式,成为规划学界的前沿理念。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如何在韧性思维下迅速适应变化,构建社区韧性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韧性城市的概念出发,梳理韧性社区的研究成果和探索经验,以期得到对中国韧性社区规划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韧性理念;韧性社区;规划策略
        一、韧性和韧性城市体系
        1.1 韧性的提出及概念
        城市是最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创建之日起便不可避免的遭受着地质、气候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人为灾难的扰动,以及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冲击。“韧性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及规划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而城市韧性的本质差异则是面对灾害时不同城市系统运作机制导致天差地别的结果。
        韧性的概念最早被生态学家提出,经历了由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进韧性的发展转型。韧性越来越不被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种系统框架的概念。当一个城市在遇到灾害或冲击时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其功能、特征不受过大到破坏或影响,则称城市具有韧性。一方面,城市系统要具备调整自己抵御外来打击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系统要拥有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能力,即变化后实现一种新的平衡。
        1.2 国内外韧性城市发展情况
        目前韧性城市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及推行相对较深入,在政策体系、规划体系以及实施体系中均有体现。纽约市遭遇罕见飓风“桑迪“袭击后,美国政府当即提出制定韧性城市的相关规划体系方案,并把城市预防灾害能力作为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进行提升增强;英国伦敦推出了管理风险增强韧性的政策报告,将抗旱、抗洪等能力进行重点提高。
        国内方面,目前多位专家提议把灾害的预防及治理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加大对防治灾害的重视度,并开始统筹布局韧性城市的实施战略。 此外,专家组建议对韧性城市的服务范围进行明确,可在经济、设施、服务、治理、生态等方面着手实施。
        二、韧性社区的发展及应用
        2.1韧性社区的作用
        韧性城市被认为是可持续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的结合体,而物质系统的规划则通过人类社区的建设发挥作用。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重要功能型空间单元,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可以说,构建韧性城市社区是有效实现上层次韧性城市战略的微观途径,也是城市空间中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2.2韧性社区的内涵
        韧性社区通常被理解为某几种能力的集合以及灾害适应的成长过程,另外也被认为是社区发展的目标之一。其中,能力集合主要包含稳定、适应、恢复三种能力;成长过程主要指社区适通过具体手段措施来应对、适应灾害的过程;而作为社区的发展目标,韧性社区则代表着成功适应灾害的良好结果[2]。韧性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社区的个体、社会、环境及制度四大方面。
        2.3国际韧性社区的建设经验
        1. 个体韧性:增强防灾减灾教育,全面提升居民自救能力
        灾害的发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这时个体进行的正确自救将有效降低灾难影响,日本政府就在灾害教育和防灾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日本政府编制了《危机应对管理手册》简本,面向中小学生进行防灾教育科普行动[3];定期举行防灾演练活动,鼓励社区选举管理志愿者,统一提升居民防灾意识及自救能力;以社区为单位,最终达到居民能够在遇到灾害时得到快速疏散的目标。此外,日本内阁府还搭建了专门的防灾减灾公众交流平台,并向地方提供专业知识,协助基层团体完成防灾教育任务。
        2. 社会韧性:活跃的社会网络系统
        能够有效利用其他社区所展露的韧性经验,吸取并总结,进而指导本社区发展也是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即应在灾害发生前储备好自己的“反应单位”。当灾害发生,各类组织体系处于混乱状态,社区反应单位联络网则成为了关键的社会资源。[4]英国就采用类似“反应单位”的模式来加强社区的社会韧性。惠灵伯的气候工具包本是为当地政府工作而开发,其作为可互动资源,开放共享给群众用来更便捷地了解当地气候、环境问题;兰伯斯当地政府也在探讨如何在行政区内培养储备类似的群体,以在灾害来临时利用社会韧性度过难关。

社区通过建立起的绿色社会网络,就能以便捷的方式将讯息、成果以社区活跃红利形式分享给居民,进而增强整个社区的韧性。
        3. 环境韧性:空间结构与基础设施的合理构建
        优秀的空间结构布置应既能保证各空间彼此联通,又能够疏密有致,并以此提升社区之间的交流能力、增强社区在灾害冲击时的灵活性[5]。英国海德公园便精巧地利用了空间结构的优势。公园不仅是各类活动的举办场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灾难来临时更是居民的避难空间。
        能够抵御灾害冲击的基础设施也是环境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将六甲道地区大量的水、电、通信设施破坏,并导致大量土壤液化。在此后的灾后重建中,当地政府着重对设施基盘进行整备,并对土壤液化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拓展灾害预防空间增加环境韧性、提升社区土地价值。
        4. 制度韧性:有力的政府中心体系
        社区韧性系统往往易被误解为其是以个体进行建设而非政府机构建设的系统。事实上,在面对灾害时单一主体的韧性构建模式相对单薄,并且缺乏灵活性;有政府共同参与建设的韧性系统则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升级维护手段,同时政府也在多层次、多部门的协调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6]。日本有效利用了政府能力,在地震灾后成立了“官学民”三方合作的韧性构建机制。该模式中的居民以主体身份参与社区发展计划的讨论,政府负责出台法规政策及相关计划,专家组织成立社区咨询中心。这种“三方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环境活力和社区民众参与度,并且保障了灾后恢复的有序进行。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方向
        3.1鼓励多元参与构建韧性社区
        我国灾后重建的普遍手段是政府主导、志愿者协助、居民转移安置。在这种模式下,灾害的影响在短时期内确实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各方缺乏明确的分工,后期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我国可有针对性的构建合作平台,保障信息有效传递,并鼓励多元参与,明确灾后重建的工作内容和职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社区良好发展。
        3.2推行小组团社区划分模式
        我国目前的社区空间半径普遍较大,社区之间交流少。建议以“小组团”的划分模式进行社区规划,同时社区中应合理布置防灾空间及公园绿地,统筹规划此类防灾要素,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空间系统,以缩小防灾空间的服务半径。
        3.3增强防灾减灾教育
        防灾教育也是我国应着重提升的韧性建设手段之一。面对突发灾害,群众个体往往无法及时做出应对措施,而防灾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个体对灾害的认知,减小灾害影响。可要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教育学习、防灾演练等活动,全面提高群众防灾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如火如荼。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的持续扩张,城市结构越发多元。这也使得城市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我国韧性城市的建设才刚开始,韧性社区建设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为增强城市的适应力与恢复力,让城市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韧性城市也必须由前沿理念尽快变成现实。在此基础上,增强韧性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公共空间、完善社区治理等无疑具有相当重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申佳可,王云才.韧性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3个维度[J].风景园林,2018,25(12):65-69.
        [2]彭翀,郭祖源,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4):60-66.
        [3]梁宏飞.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J].规划师,2017,33(08):38-43.
        [4]Dynes R R, Quarantelli E L, Wenger D E.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the 1985 Earthquake in Mexico City, Mexico.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1990
        [5]申佳可,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风景园林,2017(03):98-106.
        [6]向铭铭,顾林生,韩自强.韧性社区建设发展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7):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