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发性游戏的价值及指导策略
杨微微
(哈密市第六幼儿园)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自发性游戏随处可见,开展自发性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拿什么来玩,怎么玩,都是由幼儿自己来决定的,但是每当自发性游戏开始后,幼儿总是会受年龄、社会经验等局限,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给他们适当的指导,以保证自发性游戏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实现。但是对于自发性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别出心裁”“不按常规出牌”等表现,作为教师,却把游戏结果看得很重要,剥夺了幼儿自发性游戏的机会与权利,他们总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去干涉、制止还是完全放手,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冷静地去面对和分析,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呵护幼儿宝贵的童心,使他们在身心方面都得到愉悦和满足,才是真正地尊重幼儿。
在自发性游戏中,如果教师不干预幼儿的活动,他们总是会和其它小朋友结伴,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会不时看看教师的反应,有时候也会让教师加入到游戏中来,这个时候,教师要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到幼儿手中。
本文通过分析在幼儿进行自发性游戏时,对于教师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幼儿提升自发性游戏的品质与价值,使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获取更多的经验。
【关键词】幼儿;自发性游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93-03
一.幼儿自发性游戏的价值
1.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价值
幼儿喜欢游戏。首先,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走、跑、跳、滚等动作,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大肌肉动作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等。其次,幼儿在一些美工游戏活动中,如在折纸、剪纸、粘贴画等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活动材料的操作,发展了他们的小肌肉运动能力和手眼并用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案例:户外自由活动时,幼儿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其中有一个幼儿玩起了皮球。刚开始的时候,他用手拍,过了一会儿,又用脚踢。在这个过程中,皮球有时候会滚到其它的地方,他就跟着跑过去,又开始踢。有时候,皮球也会滚到其他小朋友的跟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于是他们也跟着玩起了争抢着踢球游戏。
以上活动中,幼儿自发地开始了踢皮球游戏,他们通过拍、踢皮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愉悦了心情。
2.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价值
对于幼儿而言,自发性游戏是一种放松心情、亲身体验的活动,幼儿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提升他们对物体的感知能力。当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遇到问题时,幼儿就会积极思考,为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累了经验。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发展了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案例: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时,一些幼儿开始了“瞎子”摸“拐子”的游戏,其中有一个幼儿当“瞎子”,一个幼儿当“拐子”,拐子吹起哨子的时候,其他的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始跑,这时候,“瞎子”就听声音去摸“拐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当“拐子”的幼儿总是跑出所规定的范围,而这个当“瞎子”的幼儿很苦恼:为什么总是摸不到拐子呢?于是,他们就停了下来,互相讨论了一会,并再次说明了规则,重新开始了游戏,不一会,“拐子”就摸到了“瞎子”,又互换角色开始了游戏。
案例中,在幼儿开展“瞎子”摸“拐子”的游戏过程中,当“瞎子”的幼儿通过听当“拐子”的幼儿的哨子声音去摸“拐子”,当遇到问题时,幼儿就会主动去寻找问题出在哪,一方面,使得幼儿的感官能力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到游戏的规则,为以后开展此类游戏打下了基础。
3.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孩,这也许会使得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在游戏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需要幼儿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而不是一直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在进行自发性游戏时总是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在游戏中,幼儿会慢慢的知道社会规范,并且学会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且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以后做事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多给幼儿鼓励,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去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参与到其中的有好几个幼儿。可是过了一会儿,就有一个小女孩哭着来告状了:“老师,他不让我给小娃娃喂水果。” 另一个小朋友也来告状:“ 他一直不让我们玩洋娃娃。”老师就说:“那除了给小娃娃喂水果,我们也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呀,比如:娃娃的小房间太乱了,我们可以做什么呀?小娃娃哭了,我们可以给做什么呀?小娃娃想吃东西了,我们该怎么办?”结果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有的小朋友在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有的小朋友在给娃娃做午饭,还有的小朋友在给小娃娃唱歌、跳舞,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不争也不抢,玩的可开心了。
案例中,幼儿会因为一些小事来向老师告状,但是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根据平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在与同伴相处时,要懂得分工合作。
4.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价值
在自发性游戏中,幼儿不受外部环境的控制,他们通过自由表达的方式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发现美,创造美,这会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可以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良情绪、恐惧、焦虑等,这个时候幼儿自己发起游戏,就能够让他们从这种不好的氛围中走出来,进入一种快乐的游戏氛围中。
案例:在做完课间操后,幼儿开始了自由活动,他们来到了有沙包、有纸球的区域,这时,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们一起来接纸球。”我说:“可以啊!”我就轻轻地把球朝她扔去,尽管她没有接住,反复捡球,可是,心里还是很开心,就这样,不断重复了好几次,她终于接住了,高兴地对我说:“接住了。”,其他幼儿看到我们两个玩得不亦乐乎,都围了过来,见此情形,我对他们说:“我们互相来抛纸球。”
案例中,尽管幼儿不断重复进行着同一个动作,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很无趣的行为,但是,对于幼儿而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一起玩纸球,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5.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价值
在幼儿自己发起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创造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东西。首先,幼儿可以自由的想象,再根据他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做出一些有创造性的东西。其次,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己或他人当作那些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开始自由探索,不会因为其他的什么事情而停止。
案例:在一次区域游戏中,幼儿在玩泥土。有个小朋友把各色粘土混合到一起,捏了好多个形状,他捏完之后,高兴地跑过来给我展示他捏的粘土作品:“老师,你看这是我捏的奥特曼里面的怪兽,这只怪兽它被奥特曼打伤了,头上这个白色的点点是包扎伤口的纱布,这样它的伤口就不流血了;还有这只怪兽,它的一只胳膊被奥特曼打飞了。”对于他捏得粘土作品,我看不出来是什么,但他给我说的头头是道。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粘土制作游戏,却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多多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活动材料,让他们自己来玩,这也是对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不要总是给幼儿一个成形的东西,让他们来模仿,这样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1.游戏前期准备时,选材不从幼儿的立场出发
对于幼儿自己发起的游戏,整个过程中,就应该把幼儿放在第一位。但是,在真正要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就变成了游戏的主体,不管是游戏的选材还是游戏的内容,教师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选择,而不是从幼儿的立场出发来选择,不会考虑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吸引力。
案例:在户外活动时,老师带领幼儿取来了篮球,但老师却要求幼儿只能拍篮球,不能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活动,可是,过了一会,有几个幼儿自发的开始了互相抛球以及在脚下传球还有把球扔起来,当老师看到此情形时,告诉幼儿:“你们把球拿起来拍,不许在这样玩。”幼儿听了,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此活动。
案例中,幼儿刚开始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拍篮球的活动,可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又根据自己的兴趣,以篮球为材料,自发地开始了与此类活动相关的游戏,但是,老师就觉得幼儿应该按照他的意图去做,这样一来,剥夺了幼儿是自发性游戏的主人的权利,让幼儿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2.放任自流缺引导
在幼儿园,一些教师不太清楚游戏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多大的意义。在户外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觉得游戏就是让幼儿放松,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会有意识的去引导;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有些幼儿或许会不按照规则来玩,使得其他的幼儿很难将游戏继续下去,但老师却不会有意识的指出来。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案例:有一次,在上了有关哈哈镜的语言活动后,老师带领幼儿来到了哈哈镜前,让幼儿在镜子前自由活动,幼儿都很好奇,从一个镜子跑到另个镜子前,又从另一个镜子跑到其他的镜子前,你照照,我照照,彼此间说说笑笑,有的幼儿嘴里还说着:“呀,我怎么变胖了”,还有的幼儿说:“哈哈,我怎么倒立呢?”但是老师却只是在一旁看着,什么都没说。
案例中,老师在幼儿照哈哈镜的时候,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没有及时引导幼儿,让他们去发现在几个镜子前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失去了指导的意义,使得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光顾着玩,却没有学到东西。
3.教师在游戏中过度干预
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一些事情还不是很清楚,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老师很难理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却不会考虑很多,就会进行过度干预,开始去责骂幼儿,告诉幼儿哪做的不合适,却不会耐心地去指导幼儿,结果打击了幼儿的自信心。
案例:中班户外活动时,在教师组织幼儿拍篮球的过程中,有几个幼儿开始玩起怪兽游戏,他们朝着大班的哥哥姐姐,伸出自己的手,摆出一个拿枪的姿势,嘴里说着:“啊,啊,怪兽来了。”说完,就立即转身,朝其他方向跑去。这时,教师看到了,走了过来,你们这是在干吗?还没等幼儿说,就呵斥幼儿,快点回去,幼儿就只好回到了原位置并开始了拍球活动。
在我们看来,幼儿自己发起的怪兽游戏是一个多么幼稚的行为,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幼儿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当老师看到幼儿的这种情况,他们只是一味地去指责,却不会在了解幼儿的想法之后再去指导幼儿的游戏,导致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4.介入时机不当
幼儿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某种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乐此不疲,不管结果是怎样的,他们享受的是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但是,有时候教师觉得幼儿的做法不合适,硬是让幼儿跟随自己的想法做,没有去考虑他们的感受,造成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兴趣性并不是很高。
案例:有一次,在室内活动时,教师让幼儿自由活动,有的幼儿在画画,有的幼儿在看书,教师就在观察着幼儿,她看到有一桌子的幼儿在搭积木,于是,她就站在旁边看着,结果她发现其中有一个幼儿总是搭好之后又推倒重搭,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教师就告诉她“你应该这样搭”,说着,就动手搭了起来,但是幼儿却对教师的搭法一点都不感兴趣。
案例中,教师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幼儿,只是盲目的参与了进去,指导幼儿应该如何做,破坏了整个游戏的氛围。
三.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策略
1.游戏前期准备时,以幼儿为主体
在游戏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实际,遵循以幼儿为主体,游戏为主线的原则,充分考虑幼儿的喜好、兴趣、身心发展水平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以及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题材和内容。在选择材料时,应该以安全为主,不要选择那些对幼儿伤害性大的东西。
案例:在大班的一次区角游戏活动的时候,小朋友玩起了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在游戏材料中,就有一些数字卡片,幼儿用数字卡片来计算,比如:他买了一袋一块钱的饼干和三块钱的薯片,应该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售货员收了这个小朋友五块钱,应该给这个小朋友找多少钱。
上述案例中,在游戏的前期准备时,教师有意识地投放了数字卡片,因为他知道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投放数字卡片,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我是小小售货员”本就是幼儿喜欢的题材,又融入加减法计算,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2.教师做自发性游戏的“旁观者”
在自发性游戏中,幼儿更倾向于自我表现,而不是时时刻刻都“欢迎”教师的参与。所以在幼儿进行自发性游戏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幼儿内心的想法,仔细地去观察,看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不要去打破他们游戏的氛围,最后,才能知道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我让幼儿自由活动,小朋友们就开始玩“我是小小快递员”的游戏,其中有一个幼儿开始扮演邮递员,说:“当当当”,其他幼儿说:“你是谁呀?”--“我是小小快递员呀!”--“你来干什么呀!”“我来送快递呀!”“快递送给谁呀?”--“送给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但是几次之后,我发现幼儿总是送给和他关系最好的小朋友,即使他的好朋友表现不好,也会得到奖励,而不会考虑到其他表现好的小朋友。看到这种情况时,我知道了他们游戏的误区在哪里,所以在游戏结束后,我问小朋友们,今天的游戏玩得怎么样,就有小朋友说他们表现那么好,都没得到奖励,为什么表现不好的小朋友却得到了奖励,我让他们自己讨论问题出在哪,就有小朋友说是扮演快递员的小朋友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对其他小朋友不公平,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个小朋友也知道自己做错了,最后,小朋友们都说以后都会遵守游戏规则。
案例中,幼儿在玩“我是小小快递员”的游戏过程中,扮演快递员的幼儿的行为对其他的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他没有完全照顾到所有幼儿的感受,当老师看到此情形时,他并没有立即指出这个幼儿哪做的不适当,而是发现问题,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让他们自己讨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幼儿通过交流知道了彼此间的想法。
3.把握适当介入的时机
(1) 语言引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自发性游戏中,与幼儿进行对话,在询问相关问题时,要采取一定的技巧,这样可以使语言引导发挥最好的效果。当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哪做的不合适,而是以一种鼓励式的语言去引导,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
案例:有一次,一些幼儿在“娃娃家”开展游戏,教师走过去看了看,结果发现,洋娃娃被扔到了地上,水果扔得满地都是,看上去特别乱,但是教师却走过去对幼儿轻轻地说:“一会儿有小客人来娃娃家做客,他们肯定希望看到家里整整齐齐的,老师相信你们可以收拾得很漂亮,果然,教师还没走远呢,这些幼儿就行动起来打扫娃娃家了。
案例中,幼儿把娃娃家弄得很乱,但是老师并没有指责幼儿,而是告诉幼儿有客人来,让幼儿把娃娃家收拾干净,这样做,不但没有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而且提高了幼儿自发性游戏的兴趣。
(2) 行为暗示
在幼儿开展自发性游戏过程中,有时候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会使得幼儿更加有兴趣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去表现自己,但是,有一些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教师的行为暗示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去发现问题,并通过模仿教师而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
案例:有一次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不会躲避老鹰的攻击,总是被老鹰抓住,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幼儿一起扮演小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总是能够不被老鹰抓住,幼儿就很好奇教师是怎么做到的,并且学着老师的行为,几次之后,他们也能躲开老鹰的攻击,玩得更开心了。
案例中,刚开始时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发现问题后,参与到游戏中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幼儿,与此同时,幼儿通过模仿老师的行为,使得幼儿积累了以后玩这种游戏的经验。
(3) 榜样示范
在幼儿进行自发性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总是会有些幼儿表现的好,有些幼儿表现得一般般,甚至有一些幼儿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但是作为教师,看到这种情形,要冷静下来,应该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深入游戏,仔细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对于那些在游戏中表现得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口头表扬,或者给幼儿贴小贴贴,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做得越来越好,而且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幼儿,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幼儿也知道做好了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下午,老师让幼儿自由活动,有一些幼儿来到了画画的地方,他们先是弄湿了抹布将板上之前画过的东西全部擦掉,她们分好了各自的区域,于是便开始了各自的画画游戏。过了一会,一眼看过去,有一个幼儿画的特别好看,周围也很干净,但是有个幼儿画的什么,教师也看不出来,周围也弄得很脏,这时候,教师就对那个画的好的幼儿说:“你画的真好看,周围也很干净。”另一个幼儿听见了,立即就把自己的擦掉,并且擦得干干净净的,重新开始画了起来,这次,他很认真地画。几分钟过去,教师走过来一看,果然,这个小男孩也画得不错,而且周围都是干净的。
总之,幼儿总是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去自发地开始游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幼儿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时,教师要仔细观察,为的是确定要不要介入到游戏当中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幼儿。
4.重视活动后点评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让幼儿彼此间进行沟通与交流,指出在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哪个幼儿做的比较好,哪个幼儿没有遵守游戏的规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以及幼儿所说的对此次游戏作一个小结,让幼儿知道在游戏过程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尤其要注意安全,不要你推我搡,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其它的小朋友团结、合作,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对于那些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给予一些奖励,比如贴小红花等等。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把幼儿放在首位,让幼儿掌握游戏的主动权,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自发学习,通过玩再现生活。
四.小结
游戏是幼儿的天堂,是幼儿成长的摇篮。
一般来说,幼儿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起游戏,而自发性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自发性游戏让幼儿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感官,慢慢地对这个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愉悦了心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自发性游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算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本研究主要针对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主要从自发性游戏的价值、自发性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以后在幼儿园中教师组织幼儿开展自发性游戏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帮助成人更好地解读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唤起成人保护幼儿自己的游戏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8-117.
[2]高月梅,张汪.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2:98-108.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0-150.
[4]陈帼眉,梁志.游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5-163.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6-145.
[6]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2-112.
[7]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98.
[8]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137.
[9]候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1-125.
[10]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96.
[1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7-114.
[12]刘素玲.教师对幼儿自主学习的认知及指导现状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3]徐光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
[14]沈菲.幼儿自发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5,20(5):4.
[15]李红英.促进幼儿自发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5,13(2):1-2.
[16]严留芬,邹海萍.在自主活动中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7(11):1.
[17]杜晓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能力[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8(5):2-3.
[18]董雪姣.“懒”老师与“勤”孩子——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性的培养[J].当代学前教育,2016,8(1):4.
[19]马芬.浅谈自发游戏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0(1):2.
[20]金严华.幼儿自发性体育游戏分析与指导[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