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具身认知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钱倩
[导读]

钱倩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镇廊下小学  214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78-02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同样如此。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具身认知的思想家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换言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就根本不存在。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总是要求学生端正而坐,给学生规定了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于桌上,举手要举右手,不要举的很高,放在桌上就行了,屁股端坐椅子的一半,双脚抓地平放。这样做当然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但是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下面我就结合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图形里的秘密”这节课中的精彩片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师:这是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一不小心,哐当——
        学生没有反应。
        师:没听到,一不小心,哐当——
        学生反应还是不强烈,但是有个别声音了。
        师:没听到,哐当——
        生:碎了。
        师:听到了,再来一次,哐当——
        生:碎了!
        师:碎成了3块,为了表述清楚,我们把它标上序号。
        师:玻璃碎了,那我们得到玻璃店给重新配一块。但是如果把这3块都带走的话有点太麻烦了吧。老师琢磨着,能不能只带一块去店里,并且只告诉员工,这原来是一块三角形玻璃。这员工可厉害了,他竟然就根据我提供的这一小片玻璃,帮我把原来的三角形玻璃原模原样的还原出来了。大胆地猜,我带的可能是几号。
        (有学生迫不及待说出想法,教师示意保密)
        师:带的可能是几号玻璃,有点感觉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有个别学生举手)
        师:我喜欢举手的孩子,也喜欢没有举手的孩子。因为他们在思考,有时候慢思维比快思维更有后劲。
        师:确实有感觉的把手高高的举起。同桌两互相商量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思路。
        (学生讨论)
        师:讨论过后你觉得自己跟刚才有变化吗?我来了解一下你们的选择情况。举手的时候可以自信大胆一些。
        (1学生选1号,3学生选2号,其余选3号)
        师:老师比较关心的是,哪些同学一开始选的1号或2号,后来改成3号的?手举高。
        师:这就是老师特别喜欢的学习状态,一、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二、更重要的是自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的想法悄悄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按顺序来交流。
        师:1号同学,这时候他的手特别沉重。(师摸摸学生的心跳)采访:全班就你一个人选择了1号对吧?
        生:对!
        师:你猜猜看,1号对的可能性大还是错的可能性大?
        生:我觉得选择的人越少可能越是对的。



        师:真有自信!要不我们就听听他是怎么想的,他在蔑视你们,所以这个时候你们更要怎么样?更专注地听,捕捉他的漏洞好不好。
        生:1号已经有1个角,还有两条边,只要把那两条边延伸出去,再画一条边就可以复原这个三角形了。但是1号又一个缺点就是似乎没法复原到原来的大小,可能会长,也可能会短。
        师:你真会自圆其说。这是难得一见的真正会思考的孩子,你们知道他难得在哪吗?他一边在表达,一边在思考,一边在怎样?
        生2:他又说对的,又说有点问题,把错误的想法屏蔽掉了。
        师: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要在乎自己是不是对的,通过交流,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
        师:听懂选择1号同学的请举手。(小部分同学举手)那么现在要请1号同学再说一下他的观点,请还没有听懂的同学认真听。
        生3:第一次我没有听清,第二次我听懂了。就是把那两条边延长。
        师: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重要,但是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同样重要?给大伙点赞!当然,如果刚才1好同学能够到前面来指着屏幕说,是不是她就能一次听懂了?所以清楚的表达也是有技巧的。
        师:选择2号的同学呢?(3生起立)放弃了2号的请坐下。(2生坐下)这两位学生的脑袋里一定发生了什么。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头脑里发生变化的。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你们的表达一定是原来你为什么选2号,后来是为什么放弃2号了。
        生1:(上屏幕说)一开始觉得2号看着比较顺眼,靠谱。但是后来发现两条边延长之后跟1号有同样的问题,边可长可短,不一定能复原。
        生2(还坚持2号的同学)表达观点。
        生3(不同意生2的同学)上屏幕反驳。
        生2改为选3号。
        生4(最初选1号的学生):我还是坚持选1号。1号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是这三款块都有缺陷,那还是选1号。
        生5上讲台演示反驳。(学生略有胆怯)
        师:声音这么小怎么能说服他呢?大声说,手势摆到位,说的他心服口服,来!
        生4:放弃1号。
        师:希望同学们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改变自己的思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蝉蛹破茧成蝶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沉浸下来,认真的思考,不要混在里面。不要因为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3而裹挟到选项3里面去。1号同学经历了犹豫、改变、回头、放弃,他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思维历程,让我们一起吧最热烈的的掌声!
        上面的教学中,张老师用他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深度学习的状态中,课堂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是那么的真实和精彩。课堂上主要有三个转折点,让学生进入课堂并深入课堂。
        第一个转折点,是在玻璃“哐当”——碎了中发生的。面对公开课,即便是六年级的学生,也是拘谨的。这样的状态没有办法让思维充分的活跃起来。就如具身认知理论所表述的,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于是张老师设计这样的环节,仅仅是学生能够跟上一句“碎了”,让学生的嘴巴动了起来,情绪自然也跟着放松了。不仅不自觉的笑了,还觉得数学课有趣了。带着这样的认知情绪,当然能够更快的融入数学课堂。
        第二个转折点,是让学生举手要举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很多名师的课堂上见到,大部分名师都会要求孩子们高高的举起手。这可能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这一行为要求室友一定依据的。高举手这个要求在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当只有一小部分部分学生高举手表示有感觉了,而大部分同学只敢弱弱的举手甚至于不举手时,这时的课堂气氛是十分紧张的。张老师提倡孩子们举手要举高,这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反之身体瑟缩,就是心理紧张的表现。仅仅是“手举高”这一小小的要求,就帮助老师准确判断学生这时的心理状态和想法,从而避免学生混在人群中,迷迷糊糊的上课,成为课堂上的“局外人”。
        第三个转折点,是在学生表述不清时,教师鼓励学生上屏幕上演示自己的想法。这一下彻底解放了学生的身体,学生用手比划,边比划边说服观点不同的同学,越着急比划的越快,越着急说的也越快,说的越快,当然思维的转动也就越快。借助自身的比划,正确的图形跃然于脑海,也跃然于同学们的眼前。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深度学习的状态。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张老师希望同学们发言时,他自己也会高高的举起他的手;当他希望同学们认真倾听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指着耳朵,做出侧耳倾听的姿势;当他希望同学们有慢思考别抢答时,他会很自然的用手指放在嘴边,做出噤声的姿势教师的肢体动作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来,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不仅教师的引导要生动,学生也要“身动”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