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罗宁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罗宁
[导读]

罗宁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中心小学  5332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13-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而数学又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一门科学知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其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 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懂得算理
        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算理,它是由数字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算理的教学要将抽象的算理具体化,以确保学生掌握理论抽象的算理。同时要把算理教学与算法探索紧密结合。比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34除以2为例)时,要结合小棒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首先,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充分理解算理、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次计算结果都是怎样得到的,沟通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数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学生算法掌握了就会计算了。



        三、运算定律熟记于心
        虽然说计算不能靠死记硬背,但是重要的运算法则和定律,是必须要掌握的,比如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加减,后算乘除;分数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分子才能相加减;混合运算的去括号法则等等,先掌握好计算法则,在练习中不断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很多孩子反映自己在考试中,计算很认真,但题还是出错了,于是就把出错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孩子出错的原因并非粗心,就是运算定律掌握不扎实,比如小学常考的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如果分不清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在考试时就会经常搞混,以至出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抽时间多记这些重要的运算定律,并通过反复做题加以巩固。
        四、注重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指出:反馈对于技能的获得具有强化效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这是因为学生练习后,很希望了解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及时反馈他们运算中的对与错,就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他们按照被肯定的运算过程进行练习。同样,错误的计算的一经指出,就会引起警觉,促其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是怎么发生的根源。同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在众多方法中又需要教师为其指出最佳方案,从而达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五、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会形成技能,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每天晚上都进行10——20道口算训练,并根据内容和题量规定口算时间;为了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经常改换口算形式,如和爸爸妈妈进行口算竞赛,听算,比正确、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等。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我相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会很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