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刘素芬
[导读] 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讲究多样化、多手段,通过从基础到实践等方式进行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培养,力求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实用性极强的解题技巧,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拥有解题能力。

刘素芬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四川  南充  637400
【摘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讲究多样化、多手段,通过从基础到实践等方式进行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培养,力求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实用性极强的解题技巧,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拥有解题能力。
【关键字】高中教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012-01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严密,和初中相比难度突然增大,知识较为抽象。很多学生一时无法转换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不了高中老师的讲题方式,也没有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这会让很多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学习数学。在课堂上,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进度,也会对学生日后的高考成绩造成影响。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培养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把提高成绩作为目标,以数学综合素质为最终方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一、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虽然高中数学知识难度较大,但也并不是和初中毫无关联,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知识点分布不集中,能够针对练习的课后题比较多,很难抓住重点。数学本身就是抽象且有规律的,高中数学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随着教育模式的改进,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解题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自身的理性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格外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引导,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数学上的困难。所以,在我看来,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必须得到提高,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培养高中生解题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审题意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中生面对高中数学问题时,审题意识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审题的时间过长,二是学生很容易受到问题中迷惑信息的影响。之所以会造成学生的审题意识差,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不足,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尽管一些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会联想其他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致使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运用。
        2、学生的解题逻辑性不强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过于注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任何一道数学问题时,都只会一种解题方式,所以会造成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常会发生在几何问题和值域问题上,一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发生了改变,学生由于受到逻辑思维的限制,就会变的不知所措。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1、强化分类讨论
        高中数学知识散而多,解题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总结不同种类的解题思路,寻找针对性的例题进行讨论,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如,作为数学老师,我在课堂上讲课时,一般会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同一类的题整合起来,集中练习。遇到汇率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本金、利息等不同角度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生活知识,还能深入汇率一类的题。
        2、树立正确的解题思想
        许多学生不善于解决数学问题,主要是因为懒,而懒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存在思想上的误解。许多学生认为,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他们没有花太多精力,即使偶尔好好学习,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这种学习态度在高中毕业后便不会起到很大作用。要想学好数学,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即使你觉得没问题,也可能得不到满意的分数。
        3、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以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有足够深入的理解。高中数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因为高中数学知识面非常广博,包含大部分计算方法的前置知识,这也是高中知识点中重点、难点繁多的原因。大部分高中数学题都是考查对数学定理与定义的应用,而学生之所以不能解答是因为对基础知识与概念缺少理解, 在解题时无法看透问题的本质,而是停留在表面的计算中,这样自然无法解题成功。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数列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相关知识,对等差、等比的概念有所了解后,引用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如现实中的购房贷款问题,通过对学生解释利率、本金、还款周期等关系,引导学生将等比数列的知识与贷款问题相结合,通过计算教师设置的例题让学生对等比数列有更深的了解。
        4、构架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并不是独立存在,数学知识之前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能够组成严密、完整的体系。数学题目不是由单一的知识构成的,最简单的举例便是高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加减乘除”的复杂混合运用。所以,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学习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构架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看清习题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迅速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以合适的知识解题。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线面关系与面面关系的判定,教师可以先回顾线线关系的判定知识点,再由面的定义解释线面关系的判定知识,最后再过渡到面面关系的判定知识点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线与面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当学生在解相应的题目时,便能够从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迅速找到能够解题的知识,进行快速准确的解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矢量的内容,为构建更庞大的知识结构做准备。
        结语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量巨大,习题形式不固定,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能依靠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用更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思想,让其举一反三,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层面,更多地学会应用知识。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与数学水平,达到真正的优质教学,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晓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4).
[2] 杨坤.高中数学问题提出的课堂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