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设计困境及优化方案的思考 张斌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张斌
[导读] 摘要:伴随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品质的提高对于满足人们居住环境提高的需求提供了基础条件,人们期望拥有更优质的建筑装饰。
        身份证号码:1201011985XXXX4011
        摘要:伴随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品质的提高对于满足人们居住环境提高的需求提供了基础条件,人们期望拥有更优质的建筑装饰。建筑装饰设计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装饰设计行业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日趋复杂精细的装饰设计品质和发展空间,与人们的预期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背道而驰。缺乏品质标准的装饰设计成果,缺少装饰从业人员的提升体系及培养机制,盲目迎合市场奢华之风而跟风模仿、失去人们信任的装饰设计行业生存条件堪忧等问题日趋突出。解决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困境及优化方案是本文进行思考的内容及方向。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饰设计;困境;优化方案
        一、当前建筑装饰设计面临的困境
        1、装饰设计标准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价机制以及装饰设计标准执行不到位
        装饰设计标准基于装饰材料选用的合理、装饰设计的精度、装饰施工工艺的规范、装饰设计成果验收的标准等共同实现的。建筑装饰设计成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只关注美观,美观基于人们审美水平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无法量化评价。而对于装饰设计成果中装饰材料、装饰施工工艺的选择往往忽略了其他性能,如安全性和功能性等重视不足,使得装饰设计成果华而不实,很多装饰材料含有大量的甲醛,装饰材料固定方式及固定部位不安全,装饰玻璃不选用安全玻璃,装饰材料不符合消防要求等,如果应用到建筑装饰中,势必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影响,危害生命健康。因此装饰设计应严格执行装饰设计规范。但是往往一些情况内容装饰设计规范未涉及或表述不清晰,那就需要行业机构及时更新并制定统一合理并适用的标准,来制约装饰设计行为,有效引导装饰设计规范发展。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业主方的控制成本从而出现降低装饰设计标准的不合理要求,作为从业者应自觉履行行业责任和安全意识,杜绝牺牲安全性、失去功能性而换取短暂经济利益的情况,因为从整体看一旦发生责任事故、危机人体健康情况的后果远大于执行标准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由于设计精细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往往客户看不到也不理解,收效甚微,设计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在设计精度上下功夫,无法保证设计精度上的严谨精确。
        2、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速度跟不上建筑装饰设计的过度求新求变
        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业主方求新求变的虚荣心态,装饰设计从业者为展示设计才能和创新,往往在装饰设计中过分追求新意,而对于功能性和实用性考虑不足,甚至牺牲安全性。从业人员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预见性不足,没有系统的研发试验并形成合理有经验可寻的方案,从业人员日常积累和试验样本不足,未形成系统的经验设计体系。也没有试验渠道只能通过项目经历积累经验,不断试错不断完善,导致过程中产生装饰设计能力跟不上创新的现象。如:装饰设计的一些复杂的造型和结构荷载如果不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试验,或装饰材料未经过相应的材料实践和相应的检验作为经验支撑,很难保证项目的落地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盲目迎合市场奢华之风,跟风模仿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更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人们有机会走出自己周边的环境接收到世界所及最奢华、最优秀的事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很多人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眼界和能力,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从业者为了满足业主攀比奢华虚荣心理,加之设计从业者崇拜虚荣呈现更奢华的设计成果,设计时往往存在追求奢华、盲目攀比的风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却往往差强人意,奢靡之风严重浪费社会资源,脱离了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很多业主推崇欧美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和复杂程度超过了装饰的初衷,加之设计从业者对于模仿欧美设计风格理解不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不能完全贯通风格特点和传习文化本质成效甚微,反而落得不伦不类的装饰案例。设计创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人们需求发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跟风模仿、照搬照抄的缺乏个性情况,设计风格雷同却没有核心精神,缺乏个性化的设计风格,缺乏个性化的定制设计很难满足业主多样化的需求。建筑装饰设计无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4、失去人们信任的装饰设计行业生存状况堪忧
        装饰行业的整体现状导致业主对于装饰设计不重视,认为装饰设计行业从业者素质不高,装饰设计方案就是抄袭照搬,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成本,就是单纯的按照业主要求画画图,不愿意支付设计费用,设计服务必须依附于装饰施工企业,设计费取费难,要求免费设计的多,为设计买单的少。装饰施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追求高流转,缩短装饰工程进度,忽视装饰设计的重要性很难提高装饰设计精度,导致装饰设计品质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建筑装饰设计作为服务行业如果不能提高设计品质得到市场认可,装饰设计行业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证,沦落为装饰材料、装饰工程量的销售,滋生拿回扣、吃提成的不正之风,激化客户与装饰设计行业的矛盾,失去了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初心,丢弃了为客户提供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景,对于整个装饰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构成了威胁。
        二、建筑装饰设计优化方案
        1、大力实施建筑装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整体提升建筑装饰设计水平。
        建筑装饰设计水平的提升需要装饰设计人才的支撑,因此,要想取得优秀的装饰设计成果,首先应当不断提升装饰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加强人才培训力度,树立良好正确的装饰设计思维,开阔人才视野,增加实践机会,创新设计思维,接触前沿创新技术,鼓励创新试验,鼓励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从而为客户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伴随建筑行业发展的,然而本身发展速度并不快,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装饰设计学科,基本没有专门的装饰设计领域人才的培养计划,装饰设计人才缺乏是阻碍装饰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装饰设计人才的断层,导致励志从事装饰设计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只能在工作中进行积累学习行业技能。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补给导致装饰设计行业只能降低门槛,才能弥补人才缺口的问题,从业人员需要很长的成长期。行业中也充实着一些伪设计人员鱼龙混杂拉低破坏了整个行业的人员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撑才能确保装饰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此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也应为装饰设计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平台,积极组织各类装饰人才培训活动,加强人才技能考核,对设计人才的水平进行认定,让设计人员有提升方向和提升空间,激发设计人员设计潜能,提升设计行业从业者的整体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标准。设计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行业交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间访问和进修。完善装饰设计技能等级评价机制,完善装饰设计技术标准的规范,使得装饰设计规范可依,用标准检验装饰设计成果。
        2、提升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审美水平、技术精度、设计的合理性
        中国社会发展成果显著对于建筑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对于装饰设计也有更多元的理解和要求,而客户的要求往往导致最终设计效果会出现一些不合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装饰效果,导致建筑装饰整体实用性不高。

因此提升人们的综合审美水平是促进建筑装饰行业整体审美水平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作为装饰行业代言的设计人员更应该从生活方式引导建筑装饰行业整体审美水平的进步。让客户与装饰设计人员的交流理解更加融洽,共同完善装饰设计方案。设计人员才有更多的精力提高技术精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装饰设计方案,从而实现较高的设计水准和较合理的设计成果。不断战胜欲望,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3、结合本土文化乃至民族特色进一步更新建筑装饰设计方案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是优秀文明的延续,建筑装饰设计虽然是近现代才发展成的新型学科和专业行业,但是,历史长河中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特点随着民族、朝代的更迭从建筑装饰领域呈现了华夏文明多姿多彩的灿烂缩影。例如,有考可据的大气厚重古朴素雅的汉代遗风、唐代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厅宇轩,民族建筑装饰更是百花齐放特点鲜明。装饰设计中,很多地域性本土文化元素也融入其中,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加入一些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突出的人文元素,使得装饰设计更加贴近本土文化,让客户更易理解产生共鸣,用符号化的设计语言唤起客户故乡情结、勾起客户童年回忆,激发客户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这种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元素的设计思路也是提升装饰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4、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
        建筑设计整体趋势是绿色、环保、生态可循环的宜居人类生存环境,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因此建筑装饰设计应结合项目特点,尽量使用降低成本、可再生、绿色环保的材料,使得装饰设计能够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可再生环保材料是目前装饰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产品类型,积极采用此类产品符合节能、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也符合人们的美好夙愿。在建筑装饰中使用可再生、环保材料有些可以替代现有不环保材料,有些可以更改材料的性能比如重量、可塑性、可折弯、防火、环保等性能。能够增强建筑装饰品质,并且为人们营造更加新颖、更具有现代感的装饰效果。例如,新型的岩板材质,重量轻、厚度薄内部含玻璃纤维,具备防火性能,外观完全替代石材,结合蜂窝铝板复合技术配合干挂施工,性能突出环保低碳;又如竹钢纤维及竹材质结构构件以强度大、韧性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大量用于异形造型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取代GRG、GRC的可塑性能又兼顾刚度、强度、韧性;再如透光水泥的出现,解决了很多灯箱雕刻字体和花纹等必须亚克力这种不防火材质的限制、建筑透光幕墙和透光墙体的应用兼顾私密性的难题透光更加柔和,取代很多价格昂贵的透光材质具备重量轻、可开模塑形、模块化、拼接化的特点。建筑装饰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具备超前的设计理念,设计中敢于选择新型的装饰材料,敢于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积极用生态、可持续的眼光选择材料,去满足当代建筑装饰设计的要求,同时解决过去不合理设计的问题,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态性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墙体装饰设计时,其外墙和窗户都使用了隔热的材料,进而在室内形成一个隔热保温系统,然后在房屋的墙壁及吊顶采用一种毛细管网系统,通过除湿机的配合使用,能够利用很低的温度差达到能源交换的目的,冬季只使用10度左右的能源水作为热媒即可取暖,夏季使用-10度的能源水作为冷媒即可制冷,使得居住在室内的用户,能够在屋内感受到恒温恒湿的状态,让人体一直处于适宜的温度中,使其感受到四季如春的环境。这种技术在北方可以广泛推广,因为北方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每到冬季,都需要燃烧大量的媒碳来为用户供暖,让用户能够居住在温暖的环境中,所以每个冬季,北方会消耗大量的煤炭,并且在燃烧煤炭时,会产生大量的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气体,进而会破坏环境。所以,这种恒温技术在北方应用之后,可以实现冬季不用燃烧大量的煤炭,不需要安装暖气就可以让人们不受到寒冷的伤害;同样在夏季可以使用很少的能源既可以制冷又可以除湿;配合热泵储蓄系统可以有效做到冬季储冷夏季储热,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季般的温暖,不仅节约燃料,还能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降低,这是一件具有多种好处的事情。
        5、重拾初心,重塑形象,迎难而上,合作共赢。
        摒弃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建筑装饰设计,能够养活自己,可以在社会立足的只能是建筑装饰设计能力,树立正确职业观,用不断提升的设计技能不断提升个人收入,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只是设计的工具,如何让其各司其职,发挥到最优的配比,是设计应该思考和钻研的方向。只有正视自身的价值,用专业的思维为相关各专业谋篇布局,充分利用各个环节的特点,不盲目攀比提高成本,也不过分追求低价迎合市场。在装饰设计的统一调配下,组成最优的组合取得最合理的方案,赢得市场的认可,获得行业生存的土壤。
        三、生态理念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体感觉
        建筑装饰设计中,为提升设计品质,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客户感受,个性化的为客户设计环境空间,充分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和潜在诉求,倾听、认同、拉近与客户之间思维和认知,积极引导客户参与设计,设计批判与批判设计,最终筛选、舍弃、保留、反复得出最核心必要的方向,要合理划分室内环境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们生活环境空间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人们的舒适度,改善优化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此外,还应重视色彩及其他影响人心理的因素,以确保人的身心健康。
        2、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属性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在装饰设计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装饰设计。善于利用当地特有的装饰材料进行主要选材,譬如,在南方,竹子作为天然的装饰材料不易干裂,取材便利性价比高;再如由于南方气候湿热,建筑装饰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通风性,装饰材料的亲水性,可设置节能型遮阳物来减少阳光暴晒,同时起到节能效果。而在北方,因气候干燥,保温保湿功能,防风防冻则是建筑装饰设计需要更多关注的点,另外还需确保室内采光及通风,确保装饰设计同当地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3、充分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中,还必须要重视社会、生态及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有效的整合,确保建筑装饰设计与人文理念及建筑景观等深入融合,保证建筑装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融于自然,使得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的协调相融,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这就需要装饰设计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注重同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解决和改善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更好地保障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智军.材料发展与应用对建筑装饰设计影响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9(07).
        [2]刘继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