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以十笏园为代表的北方袖珍式私家园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继承江南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变体,融入北方建筑的格局。本文从轴线格局、山水营造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齐鲁名园“十笏园”的造园特点。
关键词:袖珍园林;十笏园;文化意境;北方私家园林
引言
北方私家园林比较少见,乾隆年间,郑板桥被任命为潍县县令,引入了江南园林文化。并且潍坊“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一直是手工业发达、经济富庶的地区。在这个时期,发达的经济和新鲜的江南园林文化催生出一批私家园林。而被誉为“鲁东明珠”的十笏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私家园林。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是清光绪年间潍坊首富丁善宝的宅院,因其占地较小,以十个笏板的大小喻之,所以得名。潍坊地处苏杭之北、京城之南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格,北方皇家园林的雄浑古拙和南方江南私家园林的婉转玲珑均得以展现。
一、轴线明确的北方格局
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如留园,其园林景观部分很大,建筑占地较小,且偏于一隅。十笏园则完全不同,园林景观部分仅占约八分之一,其余部分为多重合院组成的居住建筑。园林景观被容纳在一个大的合院之内,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必须与整体格局相协调,因此,十笏园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较强的围合感和明显的轴线对称特征。
十笏园整体由西、中、东三部分构成,每部分均为轴线清晰的多重合院。西侧合院以潍坊民居中独特的狭长连廊相连,三个合院从北至南渐次增大,最南的合院与园林景观通过游廊空间相隔。东侧则成群成组布局大量的合院,承担着主要的日常生活生活使用功能。中部以园林景观为主,砚香楼——四照亭——十笏草堂形成了融合在整体建筑格局之中,贯穿园林景观的南北轴线,奠定了十笏园独特的北方私家园林的空间氛围。
二、水为中心的江南气韵
.png)
十笏园平面示意
园林以移山缩水,再造自然为特点,其中水则是富有灵性和不可或缺的园林元素。十笏园中,水面占了一半左右。水岸轮廓曲折多变,写仿自然,与周边的规整方正的建筑布局形成对比。水中布局四照亭,为园林南北轴线上的一点。由于十笏园四面景观皆有所不同,西为曲廊,东为映照晚霞的假山,北为体量高大的砚香楼,南为十笏草堂,所以水面布局四照亭,四面皆可坐可观。反之,自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也可观赏四照亭,成为园林中的核心空间。
三、隔而不断的通透空间
十笏园占地较小,通过隔而不断的围合界面,做到了“园小景物繁,园院窄意境阔”。水池西侧的游廊和随处可见的框景处理,让园林空间相互渗透,模糊了园林的边界感,大大缓解了小型园林的空间局促之感。
(1)游廊
游廊东侧为园林景观,西侧为生活庭院,因此,廊西面构筑实墙,上砌漏窗,东侧为柱廊,设美人靠。东观湖光山色,西赏青青草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自四照亭反观,白色墙面映衬着行人穿梭驻足,如同一副生活画卷。游廊虚实相生的弱界面,软化了规整布局的边界感,园林空间得以扩展。
(2)框景
框景的处理在十笏园中随处可见,砚香楼与南侧宅园之间通过云墙上的门洞相连,东侧则通过龙墙上的门洞相连,西侧为游廊上的门洞连通两侧。这样东西中三侧步入园中,门洞空间框出一个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构图。而水面上布点的亭舍则形成视角各异的方形框景,在观赏与被观赏之间,视线重叠穿梭,在隔与放之间,空间流动变化。
四、以小见大的精雕细作
十笏园中的假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势南低北高,可登高观景,将园外的程符山和孤山借景入园。南北两座山峰上分别座有两亭,北为蔚秀亭,南为聊避风雨亭。亭子体量小巧,以自身之小来衬托山体的高大和池水的开阔。山顶处还设计了一处天池,水经天池顺山势,几经跌落最终倾斜入池,为园林中的水景增添了动感和趣味。山体依靠东墙,形成璧山,直接浸入水中,好似从水中生长出来,通过消解山体的边界,以营造无穷的想象。
十笏园中每片屋顶均不相连,高度不一,形式多样。从西至东,屋顶逐渐升高,而从南到北则形成起伏变化的高低对比。起伏变化,错落有致天际线让园林空间小而巧,密而透,小中见大。
五、传统文化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造园,从园林景物的命名,到园中许多文人雅士所留石碑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营造。
十笏园水池中有一名为“小沧浪”的观景亭,“沧浪”二字出自《孟子•离娄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处事的中庸思想。东北角的舫则命名为“稳如舟”,三面与园中假山相接,一面临水。稳和舟的结合,让动态的东西静止下来,容纳了一种动态的想象。借助文学意境的命名,给园中景物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园内六角门上有唐代韩愈所书“鸢飞鱼跃”,展现出园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
小结
十笏园因地制宜的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与北方建筑的轴线布局相结合,并且展现了文人趣味和丰富的文化意境。这在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和造园手法融入现代的园林设计方面,给与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檬,胡英杰.隐匿在闹市中的壶中天地——十笏园空间形态研究[J].安徽建筑,2011,(2):45-47.DOI:10.3969/j.issn.1007-7359.2011.02.020.
[2]曹磊.基于文化传承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J].艺术评论,2018,(5):161-165.
[3]周家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1):251-252.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