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自然资源局
摘要: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就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整理和开垦一些废弃的土地和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实现增加耕地的目标,这对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整理与复垦的实际效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工业用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导致农业用地所占比重越来越少,基于此,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国土整治
一、概述
土地整理与复垦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具体的分析如下所示。
有利于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比较薄弱的部分,土地整理与复垦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整理的实践过程中,中低产田的面貌得以更新,耕地的面积大大增加,农田标准化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大大提升,现代化农业园区实现重大发展。
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让贫困地区从贫困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在我国投资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以来,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重点县在项目中发展了经济,实现对村、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加,农村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意义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另一方面还可以调整更多的耕地,很多农民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二、土地整理复垦存在的问题
一些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农民们能够认识到土地整理与复垦意义重大,但是由此带来的对项目建设的过高标准和过高的期待值影响着他们的满意度。事实上,土地整理与复垦投资是有限的,很多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施工并不能全部满足农民要求,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村民也会产生不满的心理,在工程建设中很多村民常常不理解、不配合,项目管理部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出面协调,一方面增加了投资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延长了土地整理与复垦项
目的工期。土地整理与复垦这项工作是长期性而又艰巨性的,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很多地方为了尽快完成项目而忽视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毁坏林地重新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过分重视土地的平整忽视了对原生态的规划,长期下去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耕地又重新变成了荒地,尽管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长期以来还是产生了巨大的损失。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需要后续的管理,一旦后续的管理缺位就很容易前功尽弃。后续的管理包括了整理新增耕地的权属管理、后续管理资金、质量跟踪体系等。一旦后续管理缺位,就会导致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土壤的肥沃程度受影响,耗费巨大财力也容易陷入撂荒的困境当中,一种开发和撂荒的恶性循环也由此产生。
三、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以获得农民群众进一步的理解与支持。多渠道的宣传可以让基层的干部和群众了解到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尽可能地获取农民群众对于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任何一项重要决定的实施都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做好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亦是如此。要尊重农村农民的真实意愿,强化土地权属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权属管理工作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土地整理工作中要切实尊重农业生产自然规律、农民真实意愿以及原有农民土地产权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质量和双在土地整理工作前后的变化情况,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其他权利等进行合理、公平地调整,同时需要做好土地登记、权属变更以及现状确认等地政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严格遵从规定和要求来办事,对土地权属进行合理、合法调整,同时还要对土地登记工作进行变更挂你,确保农村农民可以以相对集中的方式来使用农村土地资源,尽可能地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确保可以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
加强基础建设以提升土地整理复垦的整体水平。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土地整理复垦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研究,构建和当地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借鉴成功的经验并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土地开发和整理队伍的综合素养。要增加土地整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日益深入,相应的科学技术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发展。首先,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次,要做好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评价、定额预算、工程建设以及建设效益评价分析等工作,确保可以构建一套几何管理、经济与技术为一体的标准化土地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土地整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升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以便尽可能地节约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总成本。
在规划设计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使用力度,对于排水的沟道而言,不能使用混凝土衬砌,通过混凝土网格护坡与网格中间种草,不仅可以排出地下水,还能有效防止盐渍化,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升了沟渠水体的自净能力,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效益。其次,要做好土壤的改良,保护好耕作层,和地形地势相结合,设计科学的施工方案,让熟土在上,保障农田肥沃程度。最后,要做好对农田的防护工作,这是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途径之一。在规划设计和实施中,通过在道路旁、河沟中种植,一方面能够涵养(下水源,另一方面能够改善气候条件,在一些丘陵地区则可以修建截流沟,营建坡面防护林,沿田坎种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后续管理工作是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实效性保持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做好权属的管理。土地整理工作涉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农民自身的利益,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保障权属归置到位,做好土地重划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利益。一旦有土地的权属变更,就要做好记录。其次,要做好土地的用途管理工作,尽管土地整理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农业用地数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在土地整理与复垦后需要统计土地的用途,结合当地情况发挥土地的实际价值,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提升投资的实际效益,推进市场化进程。最后,要做好新整理和复垦土地的土壤评价工作,通过后期的跟踪和监管,发挥新增耕地效益;积极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如果新增的耕地质量达不到标准,就要及时对照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问责,以达到激励和监督的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发展,需要在明确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构建科学理念,强化工作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异常问题,从而全面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面对土地整理与复垦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做好土地整理与复垦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季霞, 刘元慧, 密长林.GIS 支持下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 山东国土资源,2013,29(4):54-57.
[2] 钟文平, 章璐. 基于GIS 的" 园地、山坡地" 补充耕地数据库建设――以韶关市为例[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2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