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王明明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河道管理为重点进行阐述,以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依据,从强化河道保护意识、将生态化整治作为河道管理基本目标、重视截污和保洁工程的开展、建立河道监测评估系统四个方面分析河道生态治理对策,其目的在于全面分析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保障河流生态环境。
        黄陵县河道管理站  陕西延安  727300
        摘要:本文主要以河道管理为重点进行阐述,以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依据,从强化河道保护意识、将生态化整治作为河道管理基本目标、重视截污和保洁工程的开展、建立河道监测评估系统四个方面分析河道生态治理对策,其目的在于全面分析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保障河流生态环境。
        关键词:河道管理;河流;生态治理
        引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而且部分地区的治理工程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但是从实际的治理效果来看,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河道治理中存在较大的问题,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诸多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明确,而且对生态系统的考虑并不全面,同时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综合性,从而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河道管理工程的顺利开展。
        1.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为因素
        (1)河道防洪能力较弱。从近几年我国河道治理的情况来看,虽然都一直在强调防洪能力的提高,但是部分地区实际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仍然没有相应的基础防护措施,从而使得河堤较为薄弱,河道防洪能力较差。而部分本身具有通航功能的河道,由于行船会时常经过,所以长此以往,河道就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同时还会出现沉降情况。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出现坍塌的情况。从生态角度来看,如果河道堤坝两旁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种植植被,或者植被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都会引发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而这些泥土的流失都会聚集在下游的河床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就会不断地被抬高,泥沙聚集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使得河道泥沙淤积情况越来越严重。
        (2)河道污染情况加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农业工业的快速发展,所排放的污水也越来越多,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生活污水排放数量也不断提升[1]。所以我国各地区都面临污水污染情况,这部分污水的排放,使得河道水质发生了变化,甚至还破坏了当地河道的生态系统,最终对水中生物的多样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污染情况的不断加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出现了大量死亡的情况,甚至还有部分水生生物出现了濒临灭绝的现象,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河道生物多样性。
        (3)河道防护。从当前城市治理河道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城市在此过程中,出现任意改变河道的现象。由于各个地区都较为重视河道防洪功能,所以在建立城市河道防护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建立河岸的措施,例如:某城市在建立河道防护措施过程中,采用的直立式的护岸,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2]。由于此种河道的建立属于人工行为,所以在进行河道防护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河流中的水生生物问题进行全面考虑,从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进而对河道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1.2自然因素
        现阶段,我国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不仅仅是人类活动因素导致的,还有部分资源活动所引发的破坏,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当前,部分河流水流速度越来越慢,主要是由于河道坡降所引发的,导致河道淤积情况越发严重。另外,河道还存在降水径流的问题。由于地区的不同,所以平均降水量分布也是具有一定差异,这就会影响到河道的生态系统。例如:河流在枯水期阶段,那么在此过程中,河流内的水生生物就不会出现繁衍的情况,而且其中的水生植物平衡系统也会遭到破坏[3]。如果河流在汛期阶段,那么地区长时间的降雨,就会严重冲刷河道,进而就会对河道产生较为严重的物理破坏。
        2.河道生态治理有效对策
        2.1强化河道保护意识
        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扩大,但是工业用地需求却并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发展,而且与河道保护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矛盾。客观角度来讲,河道属于公众资源,水土保持又属于我国基本国家政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其中都有明确对河道保护的相关规定。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工程建设时,需要从多角度考虑如何保护河道。而相关规定政策也有明确要求,占一补一的规定[4]。针对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追究水利管理部门与乡镇政府相关责任,使其能够严格执行水土保持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河道保护意识。
        2.2将生态化整治作为河道管理基本目标
        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河道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能够有效改善城乡当地的小气候,还可以为城镇内绿地、池塘等提供充沛的水源。针对此,部分人就提高了对河流的重视,将其看作为城乡建设的关键,对于维护城乡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建设生态城市,第一,就需要对城镇河道进行相应的修复,而在恢复、再建生态河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仅仅需要重视修复河道,还需要全方位改造河道内的基础设施。从当前我国河道整治的情况来看,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多部分城市整治河道时采用的都是裁弯取直方法,此种方法不仅仅会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改变河流自然状态,还会江河流域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在生态化整治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使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如:在河流周边种植相应的水生植物,从而保障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还可以在河流周边建造节地型的绿化带、开辟自然生态公园等方法,保障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5]。与此同时,在对河流形态进行合理规划时,还需要注意对河流自然演变规律进行充分探讨,充分保障河道原有的格局。并且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优化完善生态景观,将其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再次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多应用卵石泥土等自然材料,结合现实情况,从而保障河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提高河道的功能性。
        2.3重视截污和保洁工程的开展
       
        图1
        从我国现有河流情况来看,大部分河流都长时间没有进行河床疏浚工作,同时受到水土流失因素的影响,以及河岸垃圾的增多,都加重了河床淤积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流蓄水、过流能力,最终对河流防洪排涝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还影响了河流生态平衡,加重了河流内源污染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河流成为了纳污河。此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污水排放量直线增加,进而使得水质逐渐变差,不仅仅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还威胁了人们的食品安全,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另外,部分地区河流污染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河流不能够靠近的情况。所以,在整治河道的过程中,就必须提高对截污工程的重视,在河流的上下游都建设相应的截污干管,对跨城管网衔接进行完善优化,进一步扩大城市内生活污水、工业农业污水处理范围,减少污水的排放,有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在此过程中,由于河床内存在着大量污泥,所以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整治河流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污泥清理工作,将河流当中存在的污染源进行全面彻底的清除,最大程度上避免河流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2.4建立河道监测评估系统
        在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相关河道管理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定期监测评估河道环境的机制体系,对河道的平水期、枯水期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划分,保障河道水质、生态环境等内容受到严格的监测管理。然后,根据监测结果对河流进行合理的生态评价,对河流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7]。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都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而导致河道治理并不严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道治理体系的完善。针对此,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河道检测评估系统,保障河道检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城市在开展地区建设的过程中,河道生态管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河流不仅仅能够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还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洪抗洪功能,很好的保护了城市以及人类。针对此,人们就需要提高对河道生态管理的重视,从全方位、多角度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管理,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个指标进行权衡,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案,保障河道生态环境平衡。
        参考文献:
        [1]刘文星.新时期河道管理行业加强思政工作的策略探讨[J].智库时代,2019(41):30+32.
        [2]于珊.信息技术在城市河道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09):129+133.
        [3]庞亚威,胡玉龙,温旋,吕晓艳.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实施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水利经济,2019,37(02):79-84+88.
        [4]王欣.河道规划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08):135-137.
        [5]傅振久.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1(05):70-72.
        [6]屈晨晨.强化河道管理与维护河流健康的思路与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09):214-216.
        [7]宋洋,侯嫚嫚.河道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及研究述评[J].山西建筑,2017,43(08):224-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