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站前广场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杨淦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3期   作者:杨淦
[导读] 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以及高铁客运站,都在忙碌的建设当中。作为高铁客运站以及繁华的城市,空间上的过渡,高铁站前广场显得尤为重要。高铁站广场,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地理位置,成为高速铁路、城市交通、轨道交通等互相连接的交汇地点,同时,也成为客流进行转换地点,以及进行集散的重要场地。因此,站前广场设计应采取新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将彼此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8
        摘要: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以及高铁客运站,都在忙碌的建设当中。作为高铁客运站以及繁华的城市,空间上的过渡,高铁站前广场显得尤为重要。高铁站广场,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地理位置,成为高速铁路、城市交通、轨道交通等互相连接的交汇地点,同时,也成为客流进行转换地点,以及进行集散的重要场地。因此,站前广场设计应采取新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将彼此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原则;一体化设计
       
        引言
        近年来,高铁建设迅速发展,以网络式覆盖全国各地,期间涌现了许多以高速铁路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高铁新城,城市中心区域面积的扩大使得居住区与高铁站相毗邻,高铁站站前广场作为最重要的城市门户,其布局、功能、规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有效提升站前广场的设计质量,应首先明确其设计需求及原则,优化传统的设计策略,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立起高铁站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1高铁站分类
        高铁站,全称高速铁路车站,是在高速铁路沿途建设、为高速列车服务的火车站。
        铁道部为衡量车站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大小,以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和铁路网上的地位所划分的不同等级,称为车站等级。对以单项业务为主的客运站或货运站及编组站,根据《全国铁路车站等级核定办法》铁路等级可分为:特,一,二,三,四,五等站。
        2设计原则
        2.1站-场-城的一体化设计原则
        站前广场作为站房与城市功能间联系的纽带,一方面要向城市内外快速疏散人流,同时要与各功能相互联系,因此不能孤立的看待站前广场设计,而应该采取系统、开放的城市设计策略,整体考虑。使其与站房、城市间积极地相互作用。
        2.2交通优先原则
        对于高铁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动态和静态交通。其中,动态的交通组织,其中包含的是,各种各样并具有相对流动性的人车流。(1)人流:主要指乘坐高铁的乘客和购票人员。(2)车流:包括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公交:是连接城市与高铁站的主要交通方式,可分为路过车和始发车两种。出租车:具有快速通过、路线灵活的特点。应考虑与城市主干道连接,充分发挥其优势。社会车辆:其出现具有一点的规律性,一般与发车或到站时间有关。静态交通指的是各种车辆的停车场。根据各类车辆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停车位置,避免相互之间交叉干扰。公交车:载客量大,是乘客到达高铁站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将其设置临近站房,便于疏散,方便换乘的位置。出租车:近年来新建的高铁站房多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因此出租车在地下空间,直接连接出站通道的位置,接到乘客离开,在地面广场层落客,方便乘客购票,进站候车。社会车辆与出租车可共用出入口。停车场设计在广场的外围,离城市交通主干道较近的位置,或设置在地下层空间,车库内部设置落客点和循环联通通道,保证车库的通达性。
        2.3功能复合原则
        站前广场作为城市与高铁的纽带,在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在其周边及交通转换处,配置一定规模的商业、餐饮、酒店等服务功能,对于高铁新城,未来将以此为核心,中心区核心功能为交通出行、金融办公、酒店服务等,辅助功能为生活居住、科技服务等。
        2.4以人为本原则
        近年来,站前广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新城关系更加的紧密,由传统单一集散广场转变为集市民休闲健身,地域人文景观展示等多功能合一的城市广场。由广场上不同区域人员活动的特征出发,划分为人员通行区域和人员停留区域。


        2.5立体发展原则
        对于立体式站前广场来说,比平面式的广场,更具优越性,比如说,将旅客的步行距离减少、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很好的将交通流线交叉,进行一定程度的避免等等。并且,由于现在交通枢纽地区,通常是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共同存在,所以,立体式站前广场,非常适合现在交通趋势的发展。高铁站的立体式站前广场,会利用场地上各种建筑以及地势的高差,将广场上流动性的人车流等等,根据其不一样的标准高度来进行组织,以及疏散。同时,对于广场的地下空间,也是比较重要的建设地点,例如,在人员和客流活动频率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设置出一个竖向的共享空间,来与地面空间进行更好地贯通,并且,这样做的话,在地下空间,也可以见到和享受,地面上温暖的阳光、景观以及通风。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空间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2.6文化内涵设计策略
        地方级高铁站在城市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站前广场作为城市门户,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基本功能需求,更要考虑其环境效益、对当地经济的增益,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集散旅客的商业价值。作为整个城市的文化展示窗口,在其规划和设计时,须考虑其城市文化脉络、精神面貌,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2.7预留发展设计策略
        地方级高铁站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先于新城规划建设,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结构的日益完整,站前广场的布局设计需考虑人流量的增长,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增长要求,采用弹性空间布局策略,为不可预见的功能转化创造条件,也为远期发展预留空间。
        2.8生态发展原则
        站前广场的立体化开发,并将需要大量的能量消耗。生态设计原则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广场设计的必然要求,确保城市功能长期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作为城市门户,有更好的社会示范效应。(1)绿植种植方面:尽量使用当地树种,充分尊重原生自然。减少城市道路对综合服务区的视觉和噪音影响。(2)硬景设计方面:使用多孔隙、高透水的生态材质,雨水可自然渗透至土壤中,帮助地下水的平衡。(3)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顶和硬质地面的雨水到系统内的过滤设施,用生态的方式进行水的初步净化处理,使之成为绿化灌溉、水景喷泉等的中水,形成一个水的自循环系统。光能再利用系统:这个系统,不但具有一般屋顶太阳能板,可以收集能量的作用,还可以把地面空间上的天然光照,直接送达到地下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将供电的需求降低了。以上的优势,是由于系统将导光管的概念引进来,并加以巧妙的设计。
        2.9垂直立体化设计
        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站前广场,水平空间远远无法满足各项功能的分区布局,基于多层面交通流线的空间叠加、快速疏导人流、缓解交通压力等基本功能上的需要,将地面和地下空间按照竖直方向进行立体开发,是解决上述基础需求的关键,也是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站前广场的地下空间,由于客流密集,可以考虑设计通高的共享空间,增添绿植区域,以减缓半封闭地下空间和大量人流带来的压抑感受。
        结语
        城市高铁站站前广场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既要满足交通及广场功能属性要求,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境。在站前广场的设计实践中应突破传统的设计思路,采用更为开放,整体的设计策略,将站房,广场,城市有机融合,从而带动城市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铁路旅客站广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动.城市铁路旅客站站前广场空间环境复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4]薛华.我国高铁客运站站前广场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周正.高铁客运站站前广场规划设计思路的探讨与浅析———以广西来宾高铁站站前广场为例[J].华中建筑,2016(10):93-97.
        [6]芦建国,孙琴.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34-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