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地型水利风景区工程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区项建设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曹真
[导读]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优先考虑饮用水安全保护。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335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优先考虑饮用水安全保护。同时,受到良好保护的饮用水源地更能满足风景秀丽环境良好的水利风景区选址条件。本文以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为例,就湿地型水利风景区建设对饮用水源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前提下,就妥善处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饮用水源保护,维护营造水源地多元生态进行探讨,以保护饮用水源地的水利风景区为第一前提下,营造水利风景区公共形象,传承当地文化脉络。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开发;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生态保护
        1. 引言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优先考虑饮用水安全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的大力推进,致使各类产业通过水流外排的污染物增多,对人们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推动了大量的风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其中水利风景区选址上,受到良好保护的饮用水源地更能满足其风景秀丽环境良好的要求。
        本文以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为例,就湿地型水利风景区建设对饮用水源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前提下,就妥善处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饮用水源保护,维护营造水源地多元生态进行探讨,以保护饮用水源地的水利风景区为第一前提下,融合区域的地理特质和人文经济,对水利工程和与之相连的水体等给于景观美学处理,营造水利风景区公共形象,在推动科学的水生态环境开发建设保护的基础上,有益于区域社会效益发展。
        2. 水利风景区发展对饮用水源地的影响
        根据水综合【2005】125号《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水域风景区,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诸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1]
        水利风景区的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区域内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盲目的开展水利旅游以及一些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选址不当不仅破坏了地形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导致景区植被覆盖率降低,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环境,致使对饮水水源造成严重的威胁。[2]
        3 浙江省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区域项目背景
        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根据《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选址位于洲泉镇、大麻镇交界处,红线范围内总面积346.9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289.97公顷,占总面积的83.6%。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于东苕溪河川径流和太湖倒灌水,由南向北穿越西片水源地的京杭运河也是可能补充该区域水源的途径之一。桐乡市水务集团水质管理中心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要求,从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对白荡漾南、白荡漾、关王桥、桑柴湖漾、三洞环桥港、野林滩漾等断面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分析评价成果可知,西部水源地水质为IV-V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氮、磷和溶解氧。[3]
        根据《集中式引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可研》、《桐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区域项目内包括一、二级水源保护区。详见图-1。一级保护区(湖库型)严禁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污染水体活动;因此在前期建设中除了保障水环境安全,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人流客流的接近聚集。二级保护区(河流型)则可以考虑建设无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同时注意生态防护林的培育需考虑区域的生态平衡。
        4 项目设计目标和工程建设主要任务
        由于桐乡市市供水水源质量受到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结合《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和桐乡市总体规划,桐乡西部的饮用水水源地的治理和保护用建造生态湿地的方法,依托与城市水厂配套的水源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将水源水质保障的重要基础工程,从生态保护的单一功能,转换成承载生态保护、科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工程。生态湿地主体工程包括: 生态湿地、控制性建筑物、水土涵养、周边水利工程补偿、智慧水务及安防工程等主要内容。整个项目将在改善水厂原水水质,提高水厂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环境及丰富生物多样性,并建成原水输送常用系统、京杭运河将作为备用水源。
       
        5 水利风景区设计建设策略建议
        5.1 维护和营造水源地多元生态
        在生态营造上,基于区域水资源,将水系规划作为整体设计基础,形成“外防内控”体系, 以界河防止外部污染,以内部湿地净化提升水质。整个区域结合基地水系,南北两侧形成界河,构建封闭水系,防止外部污染,发挥行洪排涝功能。取水泵站位于整个区域的东南侧,取水量为60t/天。区域内引水系统通过设在区域西侧的提水闸站进入生态湿地。基地内生态湿地片区利用隔堤分为北支、中支和南支,三个分区相互独立,并联运行,保证取水口水质。生态净化湿地以根孔净化技术为主, 净化水质,为取水口提供优良水源。
        区域行洪排涝则承接西部洪水、汇集周边圩区涝水, 沿大红桥港,向西汇入大有桥港, 最终通过京杭运河及南排工程排入太浦河、杭州湾。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标准,常水位1.20m,20年一遇洪水位3.17m,50年一遇洪水位3.38m; 日常防洪排涝利用界河进行行洪排涝;应急防洪排涝则开放中区大红桥港行洪,其余2区正常工作。整个区域内生态保护等级由北支向南支逐级减弱。详见图-2。
        北支生态保护保护要求高,同时受外部影响少,是保障优良水质供给的核心,深水净化区全部位于一级保护区;净化处理能力为 22.5t/天;且不属于行洪区域,行洪对其无影响。湿地净化保证率高。周边市政交通不便,人为扰动少。根据分析,作为高生态保护等级区,负责核心饮用水水源供给,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供给区,保障优良水质供给的核心。
       
        中支生态保护要求及处理能力高,深水净化区全部位于一级保护区,水处理和北支一样为 22.5t/天;但作为应急行洪通道,汛期水质受到行洪影响大;区域位于水系内部,人为扰动少。水源净化保证程度不如北支。分析结论定为中等生态保护等级区,可以作为日常保证饮用水水源供给,特殊时期作为应急防洪排涝通道。
        南支深水净化区部分少量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绝大部分位于二级保护区;生态保护要求中等,处理能力较前两支弱。处理15t/天, 能力属于三支中处理量最小。优势是不属于行洪区域,净化保证率高。但邻近南部交通及村庄,人为扰动相对略高。根据分析,定性为一般生态保护等级区,具有饮用水水源供给和科普教育功能,有景观提升潜力。
        结合饮用水水源封闭需求和基地界河,沿基地红线区域营造生态防护林和生态鸟岛,丰富水源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生态防护林根据外围用地情况,分为滞尘防护林、景观防护林、生态防护林;布局详见图-3。建议林相采用常绿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功能上将减少污染物扩散、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加栖息地面积、增强景观连通性。生态鸟岛区则根据鸟类生活习性,控制鸟岛距岸距离及斑块面积,以浅滩+鸟桩+混交乔木林+湖区鱼虾放养组成生境。
        5.2 塑造水源地公共形象
        水利风景区建设需要通过公共形象的树立,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景区的魅力,同时保障一定的投资回收。桐乡西部饮用水源水利风景区呈带状分布,结合功能分区、交通规划和建筑构筑物布置,分为三个层级塑造水源地公共形象。
       
        首先,结合道路,在主入口打造门户形象,形成水源湿地入口的第一印象,引入蚕丝文化特色打造构筑物、廊桥等景观设施。
        其次,结合水厂强调科普宣教功能。湿地宣教形象展览与水厂绿色屋顶结合,让人们可以登高观赏整个区域全景。整个湿地区域采用浸入式生态体验,依据生态净化工艺形成不同空间肌理的生态分区,结合外部交通,在生态鸟岛、叠水曝气、根孔净化区等处选择合适点位,对生态水净化的工艺技术进行点状生态宣教展示,传授访客水利技术的科学性知识。用生态游线串联生态宣教点形成水净化工艺的宣教游览线,系统连贯的宣传水利知识,游览方式为人行和电瓶车,游线详见图-4。全区覆盖智慧水务宣教系统,在水净化工艺展示游线节点,引入VR技术,强化科普教育,进行生态知识的有机渗透。建议采用“水务物联网”进行数据采集收集、无线网络覆盖、水质水压等在线实时监测,将区域内水文水质变化、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等利用可视化的手段有机整合形成点线面360度生动的宣教体验。
        第三,生态鸟岛区强化湿地体验。根据鸟类生活习性,控制鸟岛距岸距离及斑块面积,打造以浅滩、鸟桩、混交乔木林、湖区鱼虾放养组成的鸟岛生境,创造观鸟环境。同时强化内部服务设施与外部村庄的联动发展,在周边村庄内增加公共停车场,餐饮、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串联周边文化景点。在疏散水源保护区客群的同时,激活当地产业,提升当地文化知名度。
        5.3 传承当地文化延续文化脉络
        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2009年,桐乡蚕歌被列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淀了广大蚕农的生产和生活智慧,表现了蚕事民俗,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4]作为区域典型文化特征,桑蚕养殖,化茧成蝶,抽丝织绸这一系列演变又与水息息相关。通过景观手法在河湖交错的江南水乡肌理之上体现桐乡桑蚕往昔,让人们溯源传统工艺文化,逆向体验传统桑蚕丝的工艺文化与景观提升的结合,感受破茧成蝶的景观之美。
       
       
        节点1绸之窗,以水厂建筑展示水利科技外,同时内设宣传丝绸文化的展厅。将水厂及沿湖小环线打造成丝绸文化艺术的展示窗口。节点2丝之桥,则利用游线跨河的功能需要,建造如丝线蜿蜒起伏的景观桥,架高于鸟岛之上,让其成为主入口亮眼的风景,引导游人跨过湖岛进入湿地生态区。节点3 蝶之瀑是利用原本曝气功能的层层跌水堰,做成如蝶翅形态的小跌瀑景观,跌宕的层层浪花,在阳光反射下五彩斑斓,如同蝴蝶挥舞翅膀游戏于水浪之中。节点4茧之塔的选点位于湿地芦田体验区中部,塔身采用轻盈的表皮结构,让访客入内如同被蚕茧包裹,又可登高环视大地艺术般的阡陌肌理。节点5桑之林延续江南水乡桑基鱼塘的传统,在水塘田埂上种植桑林,体现水乡特有风貌。人们可以跟随架起的栈道在桑林中穿梭。节点6水之源,选位在提水闸处,供人在水源头处了解提水过程。
        6结语
        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对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区域至关重要,同时制约着区域内水利风景区工程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湿地型饮用水源地所拥有的生态、景观、文化价值,合理规划和景观设计,配合到位的建设将能够不仅保护饮用水源地的饮用水安全,更能体现水利风景区的区域社会效益和经济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区域饮用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突出区域水景特色、积极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水综合【2005】125号,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
        [2]单彬, 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11:59-62,80.
        [3]魏捷,朱红,沈利清,王为东. 构筑生态湿地改善桐乡市西部水源水质探讨[J]. 供水技术,201804,12(2):34-39.
        [4]徐春雷. 桐乡蚕歌[M]. 中国文艺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