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系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并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产领域,电子信息系统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精度的控制、生产管理的促进显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电子系统虽然相对过去较为成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弊端,影响了电子信息系统价值的有效发挥。本文将聚焦目前在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浅要论述如何加强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对策
电子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是工业4.0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一体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升级。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在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在电子信息系统领域尚未形成十分流畅、有序的研发管理机制和设计标准,加上其他一些主观原因,目前电子信息系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依然有一定的短板和缺陷,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影响了电子信息系统价值的有效发挥,也有可能给正常的生产管理、生产支持工作带来一定的制约影响。因此,关于如何提升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主流,本文将结合前期积累的一些基础,进一步就如何实现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展开阐述。
一、核心概念
(一)电子信息系统
电子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有/无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领域,对于促进工业生产、通讯升级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正常满足人们的需求,良好的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是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特征。而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就是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在进行立项、开发、测试等过程中,围绕促进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来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密切关注每个环节的可靠性,对各种影响可靠性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不断解决。
二、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设计的相关思考
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设计的重点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撑平台、运行机制、信息处理等方面,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这些部位的可靠性设计问题,具体包括软件的结构性设计、容错设计、安全保密设计以及系统设计等。
(一)软件结构性设计要求
软件结构是电子信息系统的中枢,软件结构通常包含了系统应用模块、共享使用模块、技术数据模块等,每一个部位的可靠性都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软件结构性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从系统应用层中的业务控制和信息管理模块出发,有序链接共享使用、技术数据等模块,同时要将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置于各个模块的运行后置环节,使得软件结构设计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二)容错设计要求
目前,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指标和运行差错控制指标,但是由于运行过程中的主观操作和物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可控性,因此在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容错设计。容错设计的要求通常包含几个方面:一是要在设计过程中,确保系统数据库中的相关模块能够实现自动更新跟报错提醒;二是要确保数据库中的存储数据标准一致,使得数据能够具有一致性,以便后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三是业务中心处理模块要能够正常顺利实现对于数据的处理和转换。
(三)安全保密设计要求
安全保密设计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特征。
但是反观现状,目前我国一些常规的电子信息系统在安全保密性设计方面,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普遍存在防护较低、防御能力不强以及对于安全威胁的自主感知能力偏弱等现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当要重点做好相关的防护防御关口设计。一是应当要针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实际用途,设计科学合理的安全保密系统结构,并且能够有效嵌入到系统中发挥作用;二是应当要在系统模块中涵盖包括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等程序,同时嵌入防火墙、灾备空间等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三是应当要做好信息安全数据库的及时更新,要确保能够对相关的信息安全威胁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判断,为安全威胁处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系统设计要求
目前,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是网状结构,但是随着使用场景的不断变化,以及要求的不断提升,网状结构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有所显现。因此,我们在进行系统总体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不断加强探索,要善于运用一些新方法进行设置和负荷分担,使得电子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可以引入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实现对于处理精度和广度的控制;二是可以引入智能化模块,使得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自身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减少因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三是可以进一步完善系统数据回传系统,加强对数据回传模块的嵌入,使得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能够得到实时有效的检测。
三、可靠性评价
在电子信息系统的相关设计中,还应设计一套完整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对系统的可靠性以量化指标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提升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一)软件测试环节
在软件测试环节中,应对软件中的单元测试、接口测试等测试步骤,设计一套完整的测试方案,从而提升软件的可靠性水平,保证其基础性质量。
通过对软件的单一测试,应及时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并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探讨,及时使软件问题得以解决,使其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安全保密需要。
(二)系统联试分析
除电子信息系统软件的单个模拟分析外,还应进行系统联试,并且在综合连试过程中,应对相关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与分析,确保测试结果真实可信,从而提升电子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的系统联试中有33项综合测试和2项应用软件责任故障,对系统进行联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33+2的整体检测,使覆盖率达100%,并且在系统联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应独立进行相关工作,不能有沟通,以免给对方造成相关价值上的影响,通过系统联系的办法,可以使得电子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得一保障,并能够充分满足电子信息系统的相关要求和设计目标,从而实现了电子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最初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子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是重要要求,也是电子信息系统可靠性的体现,本文就如何在设计阶段做好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但是要能够充分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还应当要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加强调整完善,比如实行专业的软件可靠性计划、提升软件技术评审工作的强度、落实软件问题归零机制等等,多管齐下,不断促进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华,王学宁,张连伟,王山.电子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可靠性分析[J].环境技术,2016,34(06):26-29.
[2]王海峰.金融系統高可用供配电架构 金融系统的数据中心可靠性应放在第一位[J].电气应用,2016,35(22):15-16.
[3]陈相岑.电子信息系统中的接地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1):138.
[4]占科。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02):169,171.
[5]江柳,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6):56-57.
[6]蒋威.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7(05):160-161.
作者简介:卞春华 (1984-04-23),男,籍贯:江苏靖江,学历:大学本科,职称:电子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可靠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