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面临的挑战有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等。
关键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机遇;挑战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完善,当前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机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机遇。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总量看,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8年达到919281亿元,经济总量翻了249.8倍。如果去掉价格因素,按照不同的汇率计算,1978年按1978年人民币的汇率,2018年按照2018年的汇率,经济总量翻了99.03倍。40年来经济总量跃居第二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从发展速度来看,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世界同期年均2.9%的增速,创造了世界奇迹。1991-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93%,与亚洲四小龙相比,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新加坡、台湾都达到了年均增长9.5%、8.6%、8.3%的高速度,但是都远远没达到10%,在新的所有制经济制度改革这个框架内,我们得到了发展速度的验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散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证明其具有合理性,是我们坚持和完善的基础,也为下一步对它的发展提供了自信,创造了机遇。
(二)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 并且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党中央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了机遇。
二、挑战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出现新变化的时候,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对生产关系和这种生产关系的制度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出现了新发展,是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挑战。
(一)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高速增长已经难以为继,传统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速增长,主要体现我们低成本要素投入型的高速增长,而低成本要素投入型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要素,人力、土地、资本、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低成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工,中国的产品在全世界备受瞩目,最重要的竞争力是人工成本,而这个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3亿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我国全世界唯一有这么一个劳动要素规模的国家,3亿低成本用工的农民工进入工业、制造业。农民工的持续大量供给,是中国高速增长的一个基本支撑,这是中国工业化和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的独特优势。我们依靠农民工进入工业化的人力成本优势,就是欧美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的中低链条向境外转移的最大接盘者,大量引进、大量生产、大量出口,相应建立起来了。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最基本要素发生变化,农民工增量减少了,农民工的总量还在增加,农民工增量从2011年的4%下降到2018年的0.8%,未来10-15年,中国农民工的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10年农民工的增量可能为0,即高速增长依赖的重要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是大规模自然资源的投入也难以为继。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匮乏,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25%,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28%,每年还需要进口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向着更高发展水平转型。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起飞”后转型的普遍规律。
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产业的规模大、长期依赖GDP高速增长的增长方式具有强大惯性、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大量高端新技术缺乏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
创新有突破、有亮点、有活力,我们有一批以华为为代表的进入国际前沿领域的中国企业,打入了国际市场,并且占领了科技高端领域。这是我们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精技术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总量比例偏小,总量还不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如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占全部制造业的比例13%-14%左右,2018年所有的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产值增加值占全部GDP的14.8%,比例依然偏小。二是中国制造产品大都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绝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高端芯片技术制造,重要的基础软件、算法创新、信息关键零部件,都是重要的弱项和瓶颈。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即前三十年,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短缺和城乡温饱不足,不仅工业品短缺,消费品也短缺,解决的路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宏观调控重心是扩大总需求,基本的办法是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出口,扩大投资。但是在经济起飞和实现全面小康后,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由短缺转变为宏微观经济质量和效率偏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有待提升,解决的路径是提升发展质量,宏观调控重心转向改进供给水平、提升供给结构,所以根据发展的转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思路、方略、方针都发生了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阶段、新时期的发展,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冯金华.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科学依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1).
[2]程传兴.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中州学刊,2007(1).
[3]程恩富,何干强.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光明
日报,2009-4-5.
[4]陈云健.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紧张论析.求实,2012(5).周林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市场机制必然要求.南方日报,2013-12-30.
[5]邓聿文.混合所有制要让民企看到诚意.中国经营报,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