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的落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分析西林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主要分析西林县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研究西林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就如何克服自然条件劣势、如何发展县级传统农业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因子分析
一、引言
“郡县制,天下无不治”,县域指的是县级行政机构所管辖的地理区域,是衔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将农业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王青山.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解决“三农问题”[[[] 刘丽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80-86.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姜玲,荣秋艳.中国县域经济的研究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5):79-84. ]]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3-11.]]。
二、西林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西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最西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有4个镇、4个乡(3个为民族乡),共94个村和3个社区,2018年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西林县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趋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79698万元上升至2019年的324500万元,年平均增长12.41%。地方财政收入,2007年为8808万元,2019年为24100万元,2019年是2007年的2.74倍。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7年为41778万元,2017年为102200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绝对值超过九十八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2007年的1719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80700万元,十二年时间翻了4.7倍。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比重不断降低
2007年,西林县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42.7:26.1:31.2,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5.2:17.4:37.4,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3.7:15.0:41.3。第一产业比2007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2007年下降了1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17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居民人均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西林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年为11213元,是2007年2190.86元的5.12倍。居民储蓄余额由2007年的2830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57000万元。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的活力,推动西林县经济迈上新台阶。
三、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西林县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考虑到县域经济指标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论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易于定量分析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和实际可操作性原则,本论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17个指标,分别从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地区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规模、工业生产规模、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来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论文所使用数据主要来自《广西西林县2007—2018年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统计公报》、百色市统计年鉴及广西西林网http://www.gxxl.gov.cn/有关材料。论文使用SPSS 20数据处理系统作为统计分析工具.通过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前4个在初始特征值入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所示。
由表 1可见,前4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7.972%,信息损失仅为2.028%,所以取前4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使各变量在某个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2所示。
.png)
(三)数据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第一个主因子F1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西林县经济发展,其解释程度达到82.269%。在主因子1旋转成份矩阵中可以看出第二生产产值和财政收入对西林县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第二产业产值主要代表的是西林工业发展现状的一个表现,由上诉因子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发展在对西林经济发展中起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影响,西林还处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阶段,故西林经济的发展必须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次就是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是地方政府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建设的基本保障,由此可知西林县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建设在现阶段也影响着西林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主因子中,主要表现是第二产业比重,也就是第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林经济发展结构的格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化理论,西林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是提高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现阶段西林县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了“三二一”的合理化的趋势,但整体结构层次还不够合理。现今西林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及第四个因子中,主要为第一产业对西林经济的的促进作用,其占整个西林经济影响的8%左右,西林的农业发展是西林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农业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方面,西林农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整体农业水平呈现出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不够高的情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西林县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县域发展规划
实施推进领导统筹小组,负责产业发展的指挥建设,在借鉴我国百强县区发展优势的同时,立足当地实际,做好本县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统筹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做好生态保护规划,保证产业发展潜力;完善人口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人才,丰富产业文化底蕴。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划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的农业,将种植养殖工商业等联合起来,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引进工业向当地企业靠拢,明确主辅产业开发结构,形成产业链条;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和完善企业改革方式抢抓技改,不断完善创业机制,逐步完善三个产业的比重。
(三)调动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县域充分就业
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合理利用资金的投入,积极运用财税杠杆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本、外资投向县域开发,吸引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农民致富能手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县域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吸引就业人员回城就业。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
作者简介:
潘裕莹(1998-),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2016级学生。
郭亮(1998-),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2016级学生。
班碗益(1998-),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2016级学生。
基金项目: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立项项目,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西林县为例(20181154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