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水旱灾害防治中心 陕西省榆林市 718000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果这种破坏过于严重,将会对人们的生存造成威胁。水利工程是一项基础设施,其对民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支持,这也使水利工程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影响和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满足各个行业对水利、电力的需求,但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经常会对水环境、人文环境、水质水温等造成影响,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企业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项目特点,进行生态化工程项目的规划,将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状态,按照具体性、可持续性施工方案,进行各项工程项目的稳步执行,而且,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充分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蓄水潜力会对下游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为,生存环境的非正常改变,就会使部分动物无法遵循正常的自然规律迁徙越冬或繁殖,有些植物不适应变化,由此而出现慢慢退化的情况。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并且要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1.2水利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于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由于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会影响工程周围的交通状况及经济状况,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②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整个过程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变化,严重的会影响当地地区的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限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③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经济性支出较大,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质量。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将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展现工程施工的可持续性。
1.3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后,工程中水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储存,才能通过复氧过程回归环境,再次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水库提升水位之后,水流流速会变慢,河水拦截能力下降,会增加水流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进而影响水质。无论是哪一种水利工程开发模式,均会对水流的硬度和矿化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水质。水库内水流的温度会出现分层模式,导致水库底部滋生氧微生物,氧微生物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进而加剧温室效应。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建立相应的农业灌溉体系和排泄体系,增加河流的污水排放量。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工程设计期间,设计人员要合理规划工程项目,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同时,要将生态效益作为整个分析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附近陆地动植物、水生动植物的破坏,尽量以最小的环境破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定期对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进行培训,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使其了解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保宣传期间,要适当利用奖惩机制和法律法规等,对工作人员的各项行为进行约束,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中。
2.2创新施工工艺
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势必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是为了尽量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往往需要尽可能弱化这一影响,如此也就需要针对施工工艺进行创新优化。在施工工艺的创新优化中,首先应该详细分析传统施工技术应用产生的威胁因素,进而有目的地进行调整改进,保障施工工艺的运用更为符合要求。比如在水利工程项目基础结构的施工处理中,应该促使其在增加深度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波及范围,对于现场地质结构尽量不产生明显破坏,或者是在基础处理中进行必要加固保护。此外,针对以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个生态环境污染因素需要有效控制,比如对于施工操作中出现的大量粉尘,需要在现场予以及时防护,严重区域需要设置高度适宜的防护层,避免出现粉尘大量外泄问题;对于施工现场中出现的噪音也需要严格控制,尽量优选机械设备,做好隔音围护处理,避免对于周围生物产生影响和威胁。
2.3建立完善性的环境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通过完善性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环境评价体系完善中,应该明确以下内容:①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完善中,需要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对工程建设的周围环境等进行调查、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以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质量;②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应该对环境进行研究,如地理条件、水温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研究、分析,进行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方案的完善,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状态,实现水利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4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一种有效减少水利工程修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不会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造成影响。首先,施工企业需要明确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含义和价值,该方式本质上是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帮助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发展的条件,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水利工程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减小,不会出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不会出现自然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确保了经济建设。其次,合理开展引流或截流工程,这两种常见的水利工程修建方式必然会对原有的河流水文条件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当地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河流水流量充足的基础上开展这两项工程,便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影响,并且还能够解决水利灾害问题,还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真正做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一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水利工程建设期间,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淑霞.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8(12):107.
[2]乔晓杰.刍议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9(2Z):230.
[3]胡青.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4):209.
[4]童山.水利水电工程重大变更环境影响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9(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