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 冯明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冯明
[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条件的不断调整,复杂的国情决定了土地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正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条件的不断调整,复杂的国情决定了土地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40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目标、内涵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分析土地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土地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促进了土地规划的前瞻性。近年来,中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正如专家所说,中国的土地规划正处于转型期,需要调整土地结构来克服这一系列的困难。
        关键词:土地规划;转型发展
        一、新形势下土地规划的基本认知
        1.1土地规划的历史
        自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后,我国对于全国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进行了三次的编制与修改的工作。第一轮的规划晚于新法律颁布一年,把我国的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创造出来了,其中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一个体系框架,是由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的农田土地进行开发等专项的规划构成,第二轮的规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建立了一种规划的实施制度,这种制度成为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的制度基础。但是自从2005年起,为了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开发的格局变化,就开始了第三轮的编制。
        1.2土地规划的定位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的内容就是对未来对一些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提前的安排,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历史特点在未来对这些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具有很多的特点,要综合的进行,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性,这项内容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其中就有政治、科学、艺术等很多的领域。主要把土地的利用规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就是对土地的管理的一些纲领性的文件,主要是对土地进行大方面的调整控制,也要根据这个文件对城乡进行建设,这是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对社会的发展进行规划,对城乡和基础设施还有保护生态环境等项目进行规划,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规划项目,土地规划还要对各种各样的地区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开发。因为它的规划的时间通常是在十年到十五年,日期比较近的年,指标体系中含有项目指标,每一级都要进行控制。需要进行规划的是每个行政区内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包含了五级的体系,从大到小分别是国家、省、市、县、乡。
        1.3土地规划的本质
        规划就是对客观的事物和现象提前进行安排。作为一个名词指的就是对规划中包含的队形和一些的内容;作为一个动词,就是对目标进行完成的方法与进行的过程。规划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产物,是对土地进行一定的分配,是对土地在未来进行控制与管理,也是提高土地需要使用的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
        1.4土地规划的功能
        规划一般是使用的“五定方案”,分别是定性、用、量、位、序,土地规划的本质就是对土地进行未来的分配。最大的目的就是不仅要遵守四重框架中各种条件的约束,还要是利益达到最大,就是使很多的内容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对土地进行规划可以使用数学的模型,把会对土地产生影响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定的参量来进行表示,把可控的量和不可控制的量区分开,把可控制的量作为未知的量,按照问题给的相互关系来使用数学的公式进行表达。通常情况下,把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就是把多个目标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经济和生态等效益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土地规划面临的挑战
        2.1农用地保护形势严峻
        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划定了12033万公顷(18亿亩耕地红线)的耕地保有量目标。然而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侵占农用地,而且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加上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更有部分耕地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亟需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进行规划创新,做好制度设计。

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以规划为“龙头”,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和质量基本稳定。
        2.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20-33万公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开展都需要土地作为支撑,故而建设用地需求量将在长期内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然而中国新增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给中国土地规划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在新常态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论断下,针对“空城”、“睡城”、“鬼城”、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问题也引发了对城市规模、用地结构、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的更多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也使得建设用地供需问题更为复杂和尖锐,必须在规划中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3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目前耕地污染越来越严重,基本农田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万平方千米,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城市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地质灾害的频发对中国土地利用构成了严重阻碍和挑战。
        三、新形势下土地规划的转型发展
        3.1向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转型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规划就是土地不仅要可持续的进行利用还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使土地的的生产力能够增强,也会变得更加的稳定,使土地更加的有被开发的潜质,防止土地过早的退化,会给社会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使社会可以接受,生态更加的合理。针对土地损毁的各种问题对土地的可以持续利用的规划进行综合的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修复,使社会经济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进行结合,并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要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等。土地的规划要保持其具有的独特之处,要对不同的土地根据其具有的特点分别进行开发与规划。
        3.2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规划转型
        在新常态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对产业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代表着土地利用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无形的推动下,市场的经济条件不能预见的影响因素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因素也在不停的变化着,在进行长期的规划时要对每一块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土地规划中要结合一定的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合理的解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后,投资主体的种类和进行规划的预测的不确定,就确定了现在这个市场的土地利用理念应该应用在土地的规划之中。规划是为了纠正不合理的行为,主要注重土地的功能和如何实施这些功能。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规划需要进行转型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就是市场,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经济。所以,土地利用的规划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发展。
        结语
        我国土地规划转型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农业化和生态化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空间中,我们需要实现战略布局和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规划,最终形成整体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武颖.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浅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J].华北自然资源,2019(06):115-117.
        [2]喻霆,黄光清,李顺华.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J].南方农机,2018, 49(18):186-187.
        [3]王丽慧,何芳军,陈庆丰.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6):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